“是誰寫下華夏時代春秋?是誰畫出神州萬里錦繡?蒙恬將軍的智慧,湖州兒女的巧手,制作出一支支神奇的妙筆……”著名詞作家喬羽的一首《湖筆頌》,將人們的思緒帶到江南,帶到水墨畫境般的湖筆之鄉——湖州。11月8日上午,蘇浙滬網絡媒體“走遍長三角”大型報道活動采訪團一行參觀了湖州“中國湖筆博物館”。
湖筆是湖州文化的典型代表,孕育、產生于湖州豐蘊的文化環境中。作為文物之邦,湖州為書于竹帛時代的人們貢獻了輝煌燦爛的湖筆文化。湖筆不僅是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湖州文化的驕傲與投影。
湖州毛筆簡稱"湖筆",是毛筆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質優異而享譽海內外,已成為毛筆的代名詞。湖筆的筆桿主要取浙西天目山北麓靈峰山下的雞毛竹,它節稀桿直,竹內空隙較小,是制作筆桿的理想原料。
湖筆純由手工制作,制作工藝十分復雜。一支湖筆從原料進口到出廠,一般需要經過擇料、水盆、結頭、裝套、蒲墩、鑲嵌、擇筆、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從中又可細分為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在眾多工序中,以擇料、水盆、結頭、擇筆四道工序要求最高,最為講究,尤其是水盆和擇筆。主要工序由技工專司,選料精細,制作精工,尤其講究鋒穎。制作工匠秉承"精、純、美"的準則,生產出"尖、齊、圓、健"四德齊備的成品湖筆。
湖筆又稱"湖穎",這是它的最大特點。所謂"穎",就是指筆頭尖端有一段整齊而透明的鋒穎,業內人稱之為"黑子"。"黑子"的深淺,就是鋒穎的長短,這是用上等山羊毛經過浸、拔、并、梳、連、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以"千萬毛中揀一毫"和"毫雖輕,功甚重"來形容制筆技藝的精細和復雜,這是一點也不夸張的。
湖筆精湛的制作技藝是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湖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社會文化的轉型、書寫工具的革新、對經濟利益的片面追求導致湖筆生產中出現次品泛濫、工匠流失、傳承乏人的狀況,傳統湖筆技藝受到很大沖擊,應積極采取措施保護。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