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家潘天壽
書家潘天壽
書家潘天壽
潘天壽的書法氣魄沉雄,豐姿挺勁,一如他的繪畫,具有獨創的精神,不經意之中表現了一種高品位的自然。
潘天壽青年時期因受清季碑學書風的影響,對漢碑《石門頌》、魏碑《二爨》等碑研習較多,由此奠定了他奇肆書風的格局。潘天壽后來在指導后輩學習書法時經常說要從漢碑入手。漢碑高古,上接先秦篆書,下開南北朝碑版書,是書學的關鍵,這是清朝近300年書學的主脈,也是潘先生書風中最成功的因素之一。
中年以后,由于結交師友的增多,眼界的開闊,又經過他長期不懈的努力,對明季雄強一路的書風有著精湛的體會,結合自己的個性,寫出新境界。自明季以降,雄強書風一直占據著書壇的主流,無論王鐸、黃道周、倪元璐、八大山人,還是后來的伊秉綬、鄧石如、吳昌碩、沈曾植等,無不如是。潘先生敏銳地把握了這一點,并進行天才的發揮,把書法中的“巧”與“拙”、經驗與激情結合得天衣無縫,這就是他的創造。與陸維釗、沙孟海一起,交相輝映,在中國美院的學府里形成強大的師資陣容,影響之大,輻射全國乃至國外。
潘天壽先生的書法,吸收了歷史上許多書家的優點,不拘泥于某一家的形似,而是追求一種體大精深的境界,這對后人很具有啟發意義。他很講究骨法用筆。潘先生平時很喜歡用“強其骨”這方印章,這是他心理的寫照。他的用筆還很有金石味,這與他早期曾師法吳昌碩很有關系。
另外他很講求安排。講求安排就是經營位置,包括結體和章法。潘先生將黃道周、八大山人的結體巧妙地融進碑中,善于造險,又善于搶險;善于造勢,又善于抱勢,一些字的造型顯得格外生動而又有沉著的氣魄,天骨開張而有尋丈之勢,此大飾非一般小巧者所能比擬。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