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象叢生 古玩收藏鑒定市場亟待規范
亂象叢生 古玩收藏鑒定市場亟待規范
亂象叢生 古玩收藏鑒定市場亟待規范
盛世興收藏。我國民間收藏隊伍已接近7000萬人,收藏市場正展現勃勃生機。同時隨著收藏熱潮的掀起,藏家對藏品的鑒定需求也越來越大,于是各類民間文物鑒定機構、鑒定專家也在這樣的情況下相繼興起。不過一些機構和個人利用藏家迫切需要了解所藏文物真假與價值的訴求,過分追求商業化,甚至非法牟利,嚴重影響了收藏市場的健康發展,迅速發展的收藏市場正遭遇鑒定混亂的發展瓶頸。
鑒定機構魚龍混雜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加入到了收藏的隊伍,各地的古玩市場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出現,藝術品拍賣市場也日趨火爆,我國迎來了歷史上第四次收藏熱潮。但在收藏熱潮的背后,贗品、假貨也大量充斥市場,如果稍不小心,很容易買進贗品、假貨而遭受經濟損失,因此藏家在投資收藏品時,往往很需要鑒定專家對其購買的藏品進行鑒定。“然而,目前我國文博系統內的文物鑒定機構和文物鑒定專家,都是以國有文物的鑒定為主,其它時間根本無暇顧及民間文物的鑒定,更談不上主動的、有組織、有專人、成系統地向社會提供服務。因此,民間收藏投資者有鑒定需求時往往無法得到滿足。”國家級文物收藏品鑒定專家潘保清告訴記者。
在這樣的情況下,最近幾年各種性質的民間文物鑒定機構迅速興起。不過這些鑒定機構大多數是三兩個“專家”便撐起一個鑒定中心,四五個收藏愛好者就組成了鑒定機構。而這些專家要么一心研究理論,對市場知之甚少;要么缺乏最基本的知識支撐,僅憑經驗感覺判斷。更有甚者,只要肯出錢,什么證書都敢給你開。如此而來,市面上的藏品鑒定機構多如牛毛也就不足為奇。
“無可厚非,民間鑒定機構的相繼出現,對滿足藏家的鑒定需求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目前民間鑒定市場準入門檻低,又缺乏法律監管,一些不具備從事鑒定業務甚至沒有經過合法審批的民間鑒定機構、鑒定人員也迅速出現在了收藏市場上,并‘大大方方’地在民間開展各類鑒定業務。由于這些文物鑒定行為和文物鑒定公司設立的不規范,一些文物研究機構中有職稱的研究專家隨意涉足商業文物鑒定領域,隨意開具文物鑒定證書,導致了鑒定證書的迅速貶值。而且,其中的部分鑒定機構中從事鑒定業務的鑒定人員的能力和水平存在很大差異,職業道德也高低不齊,很難保證鑒定的質量。”潘保清告訴記者。
鑒定混亂影響收藏秩序
專家指出,文物藝術品鑒定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識,加之目前缺乏有效的科技鑒定手段,因此多數鑒定專家唯有靠經驗和閱歷來判斷文物的價值和品質。由于各專家的“眼力”不同,對同一件藏品給出不同的鑒定結果,本身并不奇怪。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缺乏相關的監督約束機制,面對金錢的誘惑,不少鑒定家往往置職業道德于腦后,其鑒定結論很難保證客觀性、科學性和權威性,同一件藏品給出不同的鑒定結果而引起的糾紛頻頻發生,是非重重。
據記者了解,在收藏界,一般口頭鑒定藏品的收費標準是每件200元,出具鑒定證書每件藏品收取的費用多在1000元-2000元之間。可怕的是,只要藏家愿意出錢,什么樣鑒定證書鑒定專家都可以出具。成都藏家鐘先生就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一次我參加一個鑒寶活動,剛把藏品拿出來,專家就說是假的,沒有必要再看了。當時心想,說我的藏品是假的,倒沒有關系,但花了錢,沒有告訴任何理由就把我打發了,心里總覺得不是滋味,于是我又告訴專家,請再看一下,如果是真的,我讓你們給我出一本鑒定證書。專家一聽這話,立即讓我把藏品再拿出來,看了一會就說是真的,還說有了鑒定證書,藏品還會升值。看來,只有心收費,而無心鑒定的專家的確存在。”
隨著民間鑒定機構的泛濫,無論藏品真假都可以出具鑒定證書。記者日前在走訪成都的古玩市場時了解到,部分商家都擺放著大量的號稱真品的古玩藝術品。當記者詢問是否“保真”時,商家的回答是“你出一部分錢,我們可以請鑒定專家給你出一個鑒定證書。”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民間收藏鑒定市場缺乏監管,已經直接危害到收藏投資者的利益。一些不規范的鑒定機構和個人為吸引人氣,顛倒是非,制造民間處處是寶貝的假象,向大眾灌輸一夜暴富的投機心理,極大地歪曲了文物收藏的意義,起到負面的作用。同時,大量偽鑒定、假鑒定家的出現,也為收藏市場中假貨橫行大開了綠燈,給一些牟取不法利益的投機者以可乘之機,社會危害非常嚴重。長此以往,將不利于收藏市場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文物保護。
鑒定市場亟待規范
十幾年前,藝術品若附有專家的鑒定證書,其身價也會倍增,鑒定證書被認為是藏品的“市場通行證”。但如今,隨著藝術品收藏業的火爆,各種鑒定機構的泛濫,鑒定證書滿天飛,其權威性受到很大質疑。
潘保清認為,要改變目前這一混亂局面,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國家相關部門應該盡快出臺相應的管理法規,依法建立相應的準入制度,對民間收藏品鑒定市場進行規范,以維護市場健康發展。同時,建立一支專門的管理隊伍,整頓規范文物藝術品流通市場,保護合法的買賣和收藏,嚴厲打擊有意制假、賣假、欺詐等非法行為,營造一個良好、誠信的文物藝術品市場氛圍。另外,還應該對鑒定人員實行文物鑒定資格證制度,進行統一管理,從源頭把好市場準入這第一道關口,使收藏者在選擇鑒定機構時能夠放心。其次,作為收藏投資者,在收藏投資過程中,應該把不斷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和眼力放在首位。
面對專家時,既不能不信專家,也不能全信專家,凡是專家出具的鑒定證書不能作為購買藏品的唯一依據,而應該對藏品進行全面的研究后,在確定沒有異議的時候再下手。據了解,目前很多拍賣公司在征集拍品時,基本上只看東西,不看證書,更何況有了一紙鑒定證書也未必就是一件好藏品。最后,作為鑒定專家,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面對金錢的誘惑不為所動,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要敢講真話和實話。只有這樣,才能讓藏品回歸它原本的價值,讓收藏者樹立正確的收藏觀,才有利于收藏市場的良性發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