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外職業油畫家——張大中
體制外職業油畫家——張大中
體制外職業油畫家——張大中
近期,一些圈內的朋友和不少來畫廊的客人都不約而同地詢問畫家張大中的作品收藏價。5月份廣州保利征集作品選中了張大中紅衛兵系列作品之一《真理》,因約定底價太低我們沒送拍。而后在拍賣現場另一張作品《 封存的記憶》(張大中 2005年作),被瘋狂追到11萬元。其中我認識的一位收藏家,在拍賣現場出到10萬元仍沒拍到,他表示非常懊悔。后聽說11萬元得手的主是準備20萬元勢在必得這幅作品的。而一年半前與此畫類似的張大中作品在廣州幾間畫廊用2萬元便可以買到。
近年來,由于國際市場藏家對中國特色革命性和文革性題材油畫的熱烈追捧再度掀起,這股熱潮中,以紅衛兵和紅軍的題材為主要創作題材的張大中畫作,自然成為關注的熱點。這十年來,職業畫家張大中始終默默堅持自己的審美理念,從《明朗的天》獲第六界全國體育美展優秀獎、《宣言》入選建軍80周年、《信念》入選廣東紀念長證70周年獲優秀獎,并參展近期全國重要寫實畫派大展“精神與品格。”到《金太陽之路》、《沒有鮮花盛開的春天》、《紅衛兵的故事》……他的作品充斥著一股青春的激情與理想主義的幻想。人物形象表現的寧靜而神圣,仿佛有一種宗教般的內蘊。
1958年,張大中生于廣州。文革期間,他正是十來歲的孩子。當時姐姐正在讀書,是紅衛兵的先進分子,一幫女紅衛兵同學經常來到家里。這幫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身穿綠軍裝,腰束武裝帶,有幾位還別著把勃克手槍,她們能歌善舞,演講喊口號好不英姿勃發。面對階級敵人的時候,原本青春激揚的紅衛兵少女,卻變成一副威武的姿態,大聲訓斥甚至用鞭子抽,兩種形象截然的反差,帶來一種奇異的審美情結,這種情結混合著青春萌動的情愫,在張大中心靈里潛滋暗長。此時張大中對紅衛兵姐姐和她的同志們產生敬仰之情,對文革期間的記憶由此刻骨銘心,并成為日后近500幅紅衛兵系列創作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
1990年,油畫《瑤娃》和《門》入選全國第二屆體育美展。其中《瑤娃》獲銅獎,(現被國家奧委會收藏)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香港奕源莊畫軒聘請其為特約畫家。同時一起被簽約的還有雷坦、沈軍、林宏基、何堅寧,而張大中是其中唯一人物畫家,這使張大中幸運地成為中國當時為數不多的青年職業油畫家之一。從此,連續5年與香港畫廊的成功合作奠定了張大中做一個終生職業畫家的堅強信念。
1997年將至,香港經濟的蕭條使很多畫廊紛紛倒閉,大中簽約的畫廊隨之被波及,他們解除了原定的合作。張大中只好拿著自己的畫,試探著到畫廊談出售的情況。他把自己的油畫綁在自行車后架上,騎著車子來到畫廊。畫廊的人搖搖頭:“由于國內油畫市場還沒有成熟,油畫在廣州根本無人問津。你還是回去吧。”不多久,本不是很富裕的大中生活變得拮據了,只能靠找親戚朋友借錢度日。
妻子開始不停埋怨:“畫得再好又怎么樣?沒米下鍋了。還是找個工作老老實實去掙錢。”但張大中并沒有放下手中的畫筆。有一次,他索性從一德路批發兩箱方便面回來,一面開水泡面,一面又埋頭創作。他不知道碗里吃的是什么滋味,但始終明白筆下的創作。這樣的生活不知挨了多久。終于,有一天早上,他從前一夜的通宵創作中醒來,發現妻子已經離他而去,桌子上是一紙白色的離婚協議書。但艱難的日子沒有令他倒下,他反倒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哪怕餓死也要死在油畫架旁!苦難磨礪畫境,作品《鋼鐵是怎樣煉鋼成的》構思正是在此情此境的創作狀態中醞釀而成的。
皇天不負有心人,2000年,《鋼鐵是怎樣煉鋼成的》入選全國“愛我中華”油畫大展,并獲優秀獎。隨后2001年油畫《我們年青的時候》入選第二屆中國油畫展。 2004年油畫《沉淀的痕跡》獲廣東省推薦參加第十屆全國中美術作品展。 2005年油畫《明朗的天》入選第六屆全國體育美展獲優秀獎。張大中在藝術市場流通的大部分作品是紅衛兵題材,而參展獲獎的卻是紅軍女兵系列。只是巧合嗎!原來紅衛兵題材作品每次送展都被退回,似乎美協等主辦機構想將那十年歷史封存,或是禁區題材不可越雷池。聰明的張大中用紅軍電影的印像來創作紅軍女兵的業余生活,這樣每次都被入選并獲獎。
和其他一大批中國油畫家一樣,張大中起初使用的是西方的藝術表現手段,但在情致上卻完全是中國的。他的作品證明再現性的藝術潛力完全不像西方藝術家所假定的那樣已經枯竭了。藝術有兩種意義,一是顯性的或表面的,一是隱性的或內里的,后者卻是本質的。張大中以女紅衛兵為題材的作品,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其重新煥發的油畫生命力,最終得到了學術界和市場的認可。
反觀市場,半個世紀以來,中國油畫一直走著計劃經濟制度的道路,畫家普遍的成長軌跡都是先上學校,參加市級展再參加省級展,成為中國油畫家協會會員后,才有機會參加全國美展。如果獲個金銀銅獎,整個人生從此改變,進而進入美院畫院成為專家教授,而沒能幸運入圍的,只能隨著時間的流逝默默湮沒。職業畫家就是其中最頑韌的一群人。
這個世紀來,中國國內的藝術品市場由各路機構和商業資本激活,迅速和海外藝術品市場拉近差距,成為以美國為首的第四大藝術市場,仔細分析這個市場不難看出,這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市場。縱觀中國油畫圈近十幾年,職業畫家的的圈內地位和畫價嚴重被低估,體制內畫家和體制外畫家的資源完全不能比,當代最紅的職業畫家之一方力鈞,在北京自己近兩畝占地面積的畫室里接受韓國電視臺采訪時說:“當年我是過著野狗般的生活搞創作……”而正是當時這幫“野狗畫家”創造了中國當代油畫的傳奇。“中國特色”的市場價值標準,曾壓抑了一大批有才華的畫家。
“每個人都將會離開這個世界,我并不在乎從這個世界獲取什么,而是當我離開的時候能給這個世界留下什么。”張大中如是說。總有一天,人們將會打開文革這段封存的歷史,而畫家張大中塑造的紅衛兵女孩形像,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廣州聚集了全國數萬為追尋自己的夢想而努力的職業畫家。今日他們仍在貧瘠的生活中默默堅持自己信念,或許明日他們可能是就是今天的張大中。但只有整個油畫市場體系的真正成熟,才能帶動這批有能力的畫家的發展。嶺南體制外的職業油畫家張大中被市場所接受,無疑給草根畫家樹了一面旗幟,并同時給廣大職業畫家群體一個積極的信念:無論出生在哪里,只要你擁有真實的功底,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