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一手何紹基行楷口碑久遠,隸書他倒是格外推崇民初在上海商務當編輯的這位杜就田先生了,刻意臨摹,幾可亂真。我今年暮春托人在上海找得一幅杜先生的八分書,一九四八年臨《張君表頌》的立軸,連夜相對舊夢依依,滿心是人琴之慟。
——引自董橋《寫字的故事》
徐悲鴻畫喜鵲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軍機下午四點鐘轟炸新加坡炸到四點半,徐悲鴻從中華書局新加坡分局到吉寧街去看望朋友。他路過中央警察局,警察以為他是日本人,把他抓進拘留所盤問了兩個小時,最后查出他是替新加坡總督畫過人像的大畫家,警官歉然放他出去讓他回家。十二月中旬,日軍步步逼近新加坡,徐悲鴻躲進韓槐準的愚趣園整理文稿畫稿防備烽火。園中紅毛丹紅遍樹叢,他畫了一幅《紅毛丹圖》送給韓槐準,又畫了飛鷹、松樹、公雞送給韓家幾個兒子。
一九五六年新學年開學不久,我在萬隆亦梅先生書房里看到徐悲鴻畫的幾幅國畫。是星期六下午,先生書房里來了幾位寫詩寫字畫畫的長輩在喝下午茶聊天。徐悲鴻在北京過世三年了,他們攤開《奔馬》和《枇杷》說徐悲鴻寫生素描技藝高超,國畫畫風卻過分新穎,西洋藝術的味道濃了些。“那也許是徐先生享大名的道理!”亦梅先生說。又過了幾天,著名畫家李曼峰從雅加達帶了兩幅徐悲鴻的油畫給先生看,一幅畫廳堂上的貴婦,一幅畫新加坡街景。先生連連贊嘆,看完又看,我也覺得畫得真漂亮。那天,李曼峰送了一幅徐悲鴻的墨竹給先生,幾竿竹子又粗又圓,蒼秀幽潤,像炭筆寫生。先生高興得很,拉我一起張羅著把畫掛起來。
李曼峰是徐悲鴻的老朋友,畫南洋風情的先驅,在新加坡受教育,到歐洲學畫,跟印尼開國總統蘇加諾私交很好,是獨立宮里的宮廷畫家,一九六五年蘇加諾倒臺他避居獅城,晚年娶印尼土著太太,一九八八年在雅加達逝世。我在先生家里讀過徐悲鴻給李曼峰畫集寫的序文,稱贊他拋棄傳統館閣畫風追求時代精神,說他久居炎方,對光影的操控獨具心得,畫動物畫人像都精妙。李曼峰的油畫我從小看到大,我家八哥自幼學畫,先嚴一度讓他寄宿李家做李曼峰的入室弟子,轉眼間作品十足李曼峰,七八十年代在南洋藝術市場上漸漸走紅,沒想到一場宿疾復發,進醫院動了一次手術猝然故世,才五十出頭。八哥生前對我說,“南洋畫風”的先驅無疑是李曼峰,鼻祖倒是徐悲鴻了:“李曼峰受徐悲鴻影響真大!”
李曼峰的油畫近幾年國際拍賣市場上每幅起碼十萬美金上下。徐悲鴻的油畫流入市場的不多,價格逐年逐幅上揚。他的國畫大幅小幅也都貴得很難沾手了,我舊藏的兩幅一幅是畫給情人孫多慈的壽桃,一幅是畫給孫多慈的同學李家應的水鴨,一對尺寸相同的稀世珍寶,走遍天下恐怕再也找不到情致這樣細膩的徐悲鴻了。我向來偏愛小品,尺幅越小越愜意,老朋友黃偉明割愛勻給我的這幅《喜上眉梢》也別致,只有三十八乘二十一厘米,題“辛巳中秋悲鴻寫”,鈐“徐”姓朱文圓印。喜鵲神采動人,帶點西畫規矩的氣韻,虬枝鐵干干凈利落,隨興點了幾點水紅梅影倒是國畫至深的意境了:西畫根基堅固,國畫攀越傳統樊籬是應分的。
徐悲鴻給李曼峰畫冊寫序是辛巳一九四一年,我這幅《喜上眉梢》也寫于辛巳一九四一年。照徐悲鴻哲嗣徐伯陽與金山合編的《徐悲鴻年譜》記載,那年,徐悲鴻四十六歲,客居新加坡,先后到吉隆坡、怡保、檳城舉行畫展賑濟抗日戰爭傷兵難民。那年中秋節陽歷是十月五日,徐悲鴻“晚與黃孟圭等在敬廬學校乘涼、賞月、吟詩”。黃孟圭是徐悲鴻一九二五年在巴黎認識的好朋友,徐悲鴻斷炊決定回國籌錢再回法國完成學業的時候,黃孟圭說他二弟黃曼士是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經理,與僑領陳嘉庚是好朋友,他勸徐悲鴻回國途中停一下新加坡讓黃曼士介紹他給富商畫像賺學費。徐悲鴻真的去了,也真的為陳嘉庚和幾位南洋富商畫像賺了六千元叻幣,翌年二月回上海,暮春回巴黎。
《徐悲鴻年譜》的插圖有一幅一九三二年徐悲鴻畫給舒新城的梅花喜鵲,題識說“喜上眉梢,俗題也,但寫與雅人新城吾兄為莼羹餉我,以此為報。壬申中秋悲鴻”。老派的人過年過節都愛圖個吉利,一九三二年中秋舒先生那幅畫于上海,一九四一年中秋我這幅畫于新加坡,我沾得了一點俗氣一點喜氣之余,庶幾給我走過的南洋青蔥歲月留個念想。
寫字的故事
舊中國的庭院文化漸漸稀薄,文人畫已然式微,文人字加倍難求,張充和畫的山水冊,沈尹默抄的虞美人,吳子深寫的小墨竹,朱光潛題的常建詩,隨時往墻上一掛都散發得出舊日清香,人間萬事縱然消磨盡了還有個依靠。我小時候受父親督導天天臨帖練字,十五六歲又跟隨亦梅先生讀書學詩,可惜心神散漫,旁騖雜亂,寫字入帖既淺而出帖又快,讀書興趣雖廣而體悟不深:“空有一肚子小聰明終究成不了大器!”大人們說。我那時不服,如今悔恨已晚。
練字我其實是喜歡的。清初書學不脫趙松雪董香光一個溫潤一個淡雅之風韻,同治年間包慎伯與何紹基崛起,煥然翻新了松林香海,各領清末書苑風騷五十年。我父親不寫董香光趙松雪而專心寫何紹基我想是有道理的,他要我們兄弟幾個連一個姐姐從小臨摹何紹基,一部《東坡次韻僧潛見贈詩》練了好幾年再練《易安人墓志》,練熟了才浸入《五云樓詩》的行草天地,積習難除,我大哥今年過八十了還天天臨池。
何紹基的字文人氣息真是濃。他是道光進士,授編修,充武英殿國史館協修總纂,國史館提調,歷典福建、貴州、廣東鄉試主考官,放四川學政的時期直言時弊,見忌當道,從此絕意仕進,放浪山水,蕭然世外,書家之名反倒越老越盛隆了。曾國藩說他儀禮精,漢書熟,說文深,各體詩大好,字更是“必傳千古無疑矣”!我的國文老師夸贊何紹基書法建基于顏真卿,小字麻姑筆法最見卓秀,六十歲才潛習八分書,于禮器張遷兩碑用功尤深:“你父親書藝享譽南天,太不容易了!”我從小給我父親磨墨拉紙,偷得到的只那么一點筆勢,半分氣韻都沾不上,實在喪氣。
六十年代遷來香港之初坊間還常遇見何紹基的各體書軸,我總想著慢慢找一幅像定齋所藏《論石濤畫》那樣的何家精品,匆匆忙忙幾十年終于連半頁何紹基都無緣攀附了,近年偶然收得一些沈尹默、臺靜農、于右任、溥心畬、沈從文乃至啟功和張充和我已經十分滿足。聽說學過何紹基的人都偏愛臺先生的字,我的字盡管只披了一層蝯叟薄薄的皮毛,一見臺老墨跡果真醺然微醉。
白謙慎寄來的這冊《古色今香》里有臺靜農寫松禪老人詩句的一副對聯“萬事盡如秋在水,幾人能識靜中香”,屈鐵枯藤,氣渾韻厚,端詳半宵我還不忍掩卷!都說臺先生的小字比大字漂亮,張充和先生倒藏了臺先生這樣超脫的一幅大字,那是緣分。我緣淺,家里有了幾幅臺老的條幅已經夠我朝夕歡欣了,上個月竟然又從何培林手中拿到臺北流出的一件扇頁。臺先生寫扇子不多:扇子欺人,字好字壞一寫到扇子上最騙不了人;畫其實也是。
董橋的收藏故事:筆墨留香舊夢依依懷斯人
董橋的收藏故事:筆墨留香舊夢依依懷斯人
董橋的收藏故事:筆墨留香舊夢依依懷斯人
先父一手何紹基行楷口碑久遠,隸書他倒是格外推崇民初在上海商務當編輯的這位杜就田先生了,刻意臨摹,幾可亂真。我今年暮春托人在上海找得一幅杜先生的八分書,一九四八年臨《張君表頌》的立軸,連夜相對舊夢依依,滿心是人琴之慟。
——引自董橋《寫字的故事》
徐悲鴻畫喜鵲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軍機下午四點鐘轟炸新加坡炸到四點半,徐悲鴻從中華書局新加坡分局到吉寧街去看望朋友。他路過中央警察局,警察以為他是日本人,把他抓進拘留所盤問了兩個小時,最后查出他是替新加坡總督畫過人像的大畫家,警官歉然放他出去讓他回家。十二月中旬,日軍步步逼近新加坡,徐悲鴻躲進韓槐準的愚趣園整理文稿畫稿防備烽火。園中紅毛丹紅遍樹叢,他畫了一幅《紅毛丹圖》送給韓槐準,又畫了飛鷹、松樹、公雞送給韓家幾個兒子。
一九五六年新學年開學不久,我在萬隆亦梅先生書房里看到徐悲鴻畫的幾幅國畫。是星期六下午,先生書房里來了幾位寫詩寫字畫畫的長輩在喝下午茶聊天。徐悲鴻在北京過世三年了,他們攤開《奔馬》和《枇杷》說徐悲鴻寫生素描技藝高超,國畫畫風卻過分新穎,西洋藝術的味道濃了些。“那也許是徐先生享大名的道理!”亦梅先生說。又過了幾天,著名畫家李曼峰從雅加達帶了兩幅徐悲鴻的油畫給先生看,一幅畫廳堂上的貴婦,一幅畫新加坡街景。先生連連贊嘆,看完又看,我也覺得畫得真漂亮。那天,李曼峰送了一幅徐悲鴻的墨竹給先生,幾竿竹子又粗又圓,蒼秀幽潤,像炭筆寫生。先生高興得很,拉我一起張羅著把畫掛起來。
李曼峰是徐悲鴻的老朋友,畫南洋風情的先驅,在新加坡受教育,到歐洲學畫,跟印尼開國總統蘇加諾私交很好,是獨立宮里的宮廷畫家,一九六五年蘇加諾倒臺他避居獅城,晚年娶印尼土著太太,一九八八年在雅加達逝世。我在先生家里讀過徐悲鴻給李曼峰畫集寫的序文,稱贊他拋棄傳統館閣畫風追求時代精神,說他久居炎方,對光影的操控獨具心得,畫動物畫人像都精妙。李曼峰的油畫我從小看到大,我家八哥自幼學畫,先嚴一度讓他寄宿李家做李曼峰的入室弟子,轉眼間作品十足李曼峰,七八十年代在南洋藝術市場上漸漸走紅,沒想到一場宿疾復發,進醫院動了一次手術猝然故世,才五十出頭。八哥生前對我說,“南洋畫風”的先驅無疑是李曼峰,鼻祖倒是徐悲鴻了:“李曼峰受徐悲鴻影響真大!”
李曼峰的油畫近幾年國際拍賣市場上每幅起碼十萬美金上下。徐悲鴻的油畫流入市場的不多,價格逐年逐幅上揚。他的國畫大幅小幅也都貴得很難沾手了,我舊藏的兩幅一幅是畫給情人孫多慈的壽桃,一幅是畫給孫多慈的同學李家應的水鴨,一對尺寸相同的稀世珍寶,走遍天下恐怕再也找不到情致這樣細膩的徐悲鴻了。我向來偏愛小品,尺幅越小越愜意,老朋友黃偉明割愛勻給我的這幅《喜上眉梢》也別致,只有三十八乘二十一厘米,題“辛巳中秋悲鴻寫”,鈐“徐”姓朱文圓印。喜鵲神采動人,帶點西畫規矩的氣韻,虬枝鐵干干凈利落,隨興點了幾點水紅梅影倒是國畫至深的意境了:西畫根基堅固,國畫攀越傳統樊籬是應分的。
徐悲鴻給李曼峰畫冊寫序是辛巳一九四一年,我這幅《喜上眉梢》也寫于辛巳一九四一年。照徐悲鴻哲嗣徐伯陽與金山合編的《徐悲鴻年譜》記載,那年,徐悲鴻四十六歲,客居新加坡,先后到吉隆坡、怡保、檳城舉行畫展賑濟抗日戰爭傷兵難民。那年中秋節陽歷是十月五日,徐悲鴻“晚與黃孟圭等在敬廬學校乘涼、賞月、吟詩”。黃孟圭是徐悲鴻一九二五年在巴黎認識的好朋友,徐悲鴻斷炊決定回國籌錢再回法國完成學業的時候,黃孟圭說他二弟黃曼士是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經理,與僑領陳嘉庚是好朋友,他勸徐悲鴻回國途中停一下新加坡讓黃曼士介紹他給富商畫像賺學費。徐悲鴻真的去了,也真的為陳嘉庚和幾位南洋富商畫像賺了六千元叻幣,翌年二月回上海,暮春回巴黎。
《徐悲鴻年譜》的插圖有一幅一九三二年徐悲鴻畫給舒新城的梅花喜鵲,題識說“喜上眉梢,俗題也,但寫與雅人新城吾兄為莼羹餉我,以此為報。壬申中秋悲鴻”。老派的人過年過節都愛圖個吉利,一九三二年中秋舒先生那幅畫于上海,一九四一年中秋我這幅畫于新加坡,我沾得了一點俗氣一點喜氣之余,庶幾給我走過的南洋青蔥歲月留個念想。
寫字的故事
舊中國的庭院文化漸漸稀薄,文人畫已然式微,文人字加倍難求,張充和畫的山水冊,沈尹默抄的虞美人,吳子深寫的小墨竹,朱光潛題的常建詩,隨時往墻上一掛都散發得出舊日清香,人間萬事縱然消磨盡了還有個依靠。我小時候受父親督導天天臨帖練字,十五六歲又跟隨亦梅先生讀書學詩,可惜心神散漫,旁騖雜亂,寫字入帖既淺而出帖又快,讀書興趣雖廣而體悟不深:“空有一肚子小聰明終究成不了大器!”大人們說。我那時不服,如今悔恨已晚。
練字我其實是喜歡的。清初書學不脫趙松雪董香光一個溫潤一個淡雅之風韻,同治年間包慎伯與何紹基崛起,煥然翻新了松林香海,各領清末書苑風騷五十年。我父親不寫董香光趙松雪而專心寫何紹基我想是有道理的,他要我們兄弟幾個連一個姐姐從小臨摹何紹基,一部《東坡次韻僧潛見贈詩》練了好幾年再練《易安人墓志》,練熟了才浸入《五云樓詩》的行草天地,積習難除,我大哥今年過八十了還天天臨池。
何紹基的字文人氣息真是濃。他是道光進士,授編修,充武英殿國史館協修總纂,國史館提調,歷典福建、貴州、廣東鄉試主考官,放四川學政的時期直言時弊,見忌當道,從此絕意仕進,放浪山水,蕭然世外,書家之名反倒越老越盛隆了。曾國藩說他儀禮精,漢書熟,說文深,各體詩大好,字更是“必傳千古無疑矣”!我的國文老師夸贊何紹基書法建基于顏真卿,小字麻姑筆法最見卓秀,六十歲才潛習八分書,于禮器張遷兩碑用功尤深:“你父親書藝享譽南天,太不容易了!”我從小給我父親磨墨拉紙,偷得到的只那么一點筆勢,半分氣韻都沾不上,實在喪氣。
六十年代遷來香港之初坊間還常遇見何紹基的各體書軸,我總想著慢慢找一幅像定齋所藏《論石濤畫》那樣的何家精品,匆匆忙忙幾十年終于連半頁何紹基都無緣攀附了,近年偶然收得一些沈尹默、臺靜農、于右任、溥心畬、沈從文乃至啟功和張充和我已經十分滿足。聽說學過何紹基的人都偏愛臺先生的字,我的字盡管只披了一層蝯叟薄薄的皮毛,一見臺老墨跡果真醺然微醉。
白謙慎寄來的這冊《古色今香》里有臺靜農寫松禪老人詩句的一副對聯“萬事盡如秋在水,幾人能識靜中香”,屈鐵枯藤,氣渾韻厚,端詳半宵我還不忍掩卷!都說臺先生的小字比大字漂亮,張充和先生倒藏了臺先生這樣超脫的一幅大字,那是緣分。我緣淺,家里有了幾幅臺老的條幅已經夠我朝夕歡欣了,上個月竟然又從何培林手中拿到臺北流出的一件扇頁。臺先生寫扇子不多:扇子欺人,字好字壞一寫到扇子上最騙不了人;畫其實也是。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