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談為何不作畫:在劉小東面前,我望塵莫及
陳丹青談為何不作畫:在劉小東面前,我望塵莫及
陳丹青談為何不作畫:在劉小東面前,我望塵莫及
時間:2007-11-09 00:00:00 來源:中新社
名家
>陳丹青談為何不作畫:在劉小東面前,我望塵莫及
11月初,陳丹青在北京推出新作《與陳丹青交談》,另兩本則是修訂舊作《紐約瑣記》和《多余的素材》。在新書發布會上,陳丹青坦言,自從他回國后,“說了很多話,有些被媒體放大了,一直說到《退步集》出版,以及從清華大學辭職”,“我已經走得太遠,需要反省一下”。美術家陳丹青作為藝術海歸曾指教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因不滿中國教育體制又向該校提出辭職。
陳丹青繼今年四月推出《退步集續編》之后,近日連續推出了新作《與陳丹青交談》和兩本舊作《多余的素材》和《紐約瑣記》的修訂版。前日在萬圣書園的發布會上,畫家劉小東前來捧場,陳丹青說:“我很佩服劉小東。有人問我,為什么不畫,在劉小東面前,我望塵莫及。”
陳丹青對劉小東極為推崇,他說:“在繪畫里我只做到了結束‘文革’,但用寫實的筆觸去描述當下,我做不到,因為我意識到自我的斷層,但劉小東不是,他是新寫實里最活躍的畫家,他做了我想做卻沒有做到的事。他穩重,很猛的往前走,我現在完全不在這個狀態。”
有人問陳丹青何時做回畫家,可在他看來,和寫書相比,畫畫是更私人的事情,他已不需畫什么來證明他還能比以前畫得好。在修訂版《紐約瑣記》里,新增加了312幅美術照片,包括列寧、塞尚等晚年從未曝光過的照片。陳丹青表示,反省這幾年的作品,有時覺得畫畫比寫作自由,有時又相反,常常處于分裂的狀態,《紐約瑣記》恰好是兩種經驗的糅合。
陳丹青提醒讀者不妨讀幾篇被人忽視的文章:《藝術與自由》,《藝術與良心》,他再次講了晚年畢加索拒絕1946年紐約現代美術館發給他的求援信,信里指出美國的藝術家受到政府的迫害,希望得到這位象征著自由的大師的援助,畢加索不愿回電“支持藝術自由”,將電報扔進紙簍,畢加索說“要是有朝一日,允許藝術暢行無阻,那是因為藝術已經被淡化,顯得軟弱無力,不值得為之奮斗了。”陳丹青也把畢加索的回答送給了正在舉行的“85新潮”展覽。對于月底將拍賣的油畫《清華國學院》,陳丹青介紹,當初在清華大學成立90周年時,他畫了這幅畫,他認為畫上除了趙元任,其他都是失敗者,“這是一段被刻意忘卻的歷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