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書法家李瑩波在“西泠”海選中榮耀當選
青年書法家李瑩波在“西泠”海選中榮耀當選
青年書法家李瑩波在“西泠”海選中榮耀當選
前不久西泠印社為配合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以及“人文奧運”的主題宣傳,也為慶祝其百年華誕,不拘一格降人才,開天辟地在海內外海選15名社員。
一時間,全國印人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爭相報名參加。我市青年書法篆刻家——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教師李瑩波先生歷經初賽、復賽、決賽的層層磨礪后脫穎而出,以全國第四名的優異成績,被西泠印社當場錄取。
消息傳到湖南,不啻給我省篆刻界乃至整個書壇扔了一個重磅炸彈。輿論是一片嘩然。因為在此之前,李瑩波在省內書壇并沒有多少名氣,很多篆刻界人士甚至根本沒有聽說過李瑩波的名字。而今他陡然冒出來,做出如此業績和影響,真讓人唏噓不已。
因為迄今為止,西泠印社在湖南的社員僅有兩個:一位是老一輩篆刻名宿謝梅奴,一位是當代湖南篆刻泰斗李立。上述兩位大家,前者早已作古,而后者也已是八秩高齡了。而今李瑩波才二十六歲,居然憑自己的真才實學,成功地擠進了中國篆刻藝術最神圣的殿堂,成為了西泠印社在湖南省的第三名社員,也成為了西泠印社歷史上最年輕的社員,這份榮耀真是何其了得!
位于杭州西湖之濱的西泠印社,始建于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是由浙派金石篆刻家葉為銘、丁輔之、王福廠、吳石潛等發起建立的。她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我國研究金石篆刻藝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術團體,并且現在她已發展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研究印學、書畫的民間學術機構。1913年,藝術大師吳昌碩為首任社長,其后歷任社長的還有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等名士大家。
說實話,當我在第一時間聽到這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的時候,我并不像別人那樣震撼和驚訝。在我看來,李瑩波事業有成那是遲早的事,肯定的事。得出如此結論,那是基于我對他長時間的觀察和了解,并且有著對他事業與人生走向的深層次把握。或許在此之前,我已經預感到會有這么一天,甚至對這一天的到來已經是有所期待了。這一事件的出現,讓我稍感意外的是他的年輕,他才二十六歲,這么小的年紀,就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真讓我感慨良多。
李瑩波從事書法篆刻研究,算得上是科班出身。
他走上這條道,第一個引路人是他的外公。李瑩波的外公寫得一筆好字,且熱愛國學,尤其是熱愛國學精華之一的書法。在瑩波很小很小的時候,外公就開始教他寫字,寫毛筆字,一筆一劃地教他學習唐楷,一步一步地引導他走進書法藝術的天地。而瑩波又正好是寫字的料,從起步之初,他就表現出在這個方面的天賦。大約在他十四、五歲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忽然對篆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次在外公的舊書堆里,他無意之中翻出了一本發黃的印譜,就那么隨便地翻了幾頁,一下子就被那些美妙的紅色印記深深地吸引住了。那本印譜讓他足足看了大半天,未幾還懇切地央求外公把這本書送給自己。
就這樣,李瑩波走上了這條路。第一次刻印,他用的是一把用鋸條打磨出的小刀,而印材則是一塊小橡皮。并且在他第一次嘗試刻印的時候,讓他記憶猶新的是他把自己的左手刻出了血。當他把刻成的第一方印拓打出來時,他竟然忘記了指尖的痛楚。
因為從小有著對書法篆刻藝術的熱愛,他很自然地走上了美術專業學習的道路。
1999年,他考入湖南師范大學首屆書畫專業本科,自此把兒時的興趣變成了未來的工作和事業。大學四年,他在學習研究書法篆刻藝術的同時,在繪畫一途也下足了苦功。在這期間,他的書法師承陳文明、張錫良、宋明信諸先生;他的國畫又師承吳榮光、王金石、莫高翔、鄭林生諸教授。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往往又決定態度,而態度決定一切。
在興趣地推動下,李瑩波把所有的熱情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專業學習之中。他的藝術也由此突飛猛進。到他畢業時,他不但能寫得一手好字,刻得一手好印,而且還畫得一手好畫。
記得是他大學畢業那年,湖南師大書法研究所的好友陳文明先生找到我,說是要向我推薦一位學生,這個學生是我的同鄉,叫李瑩波。之后不久,在一次活動中,有人將他的作品帶來,要我看一看,說是請我指點指點。
當我打開他的作品的時候,陡然感覺眼前一亮。他寫的是一幅篆書對聯,是學吳讓之先生那路風格的。
說實話,當陳先生向我推薦他的時候,我估計他寫得好,可當我真正看到作品的時候,我發現他的水平已超出了我的期待,因為他比我以前所看到的藝術院校本科生的作品要寫得更有傳統功底、更好一些。
他的作品最讓我心動的是其中那份靜氣和儒雅。
我想,在當今社會,尤其是在青年一代中,浮躁這個流行病,幾乎侵蝕著所有人的肌體。要想免疫,在喧囂與躁動之中保持一份寧靜和儒雅,真是難上加難。眼下這個年輕人,竟能擁有如此平和的心境和狀態。在其作品中自然顯露出從容與淡定,這真是最可貴的一種品質,這是我深感意外的一個發現。由此,我一下子就記住了李瑩波這個名字,也記住了他的作品留給我的美好印象。
李瑩波大學畢業后回到了益陽,他被安排到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擔任美術教員,至此,我們相識了,來往也日漸密切起來。由于他比犬子大不了幾歲,他有時候稱我為老師,有時候又稱我為叔叔。
之后,他便經常到我家里來走動。他每次來,都會呈上他的新作,或書法,或篆刻。就在他一次次的造訪中,我分明看到了他一步一個臺階,沉穩地進步,尤其是篆刻,簡直是柳暗花明。
記得前年某一個秋日,我約他和郭晶到家里來玩,要他們都帶刀子來,即興刻兩方印。那天他倆似乎興致特別高,幾方印刻下來,既快又好。尤其是李瑩波的,他似乎就在這次找準了感覺,此去不久,他的篆刻創作一下子上了層樓,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后來省書協篆刻委員會要我推薦新委員,我想都沒想就推薦了他,而他果然不負眾望。
瑩波在藝術上處的是兼容并蓄、全面發展的態度,追求的是典雅平和、氣韻自然的風貌。相對于同齡人,他的綜合素質與修為特別突出。他知道,大凡在書畫一途卓有成就的大家,無不兼擅各藝,詩、書、畫、印及至其他樣樣皆能,諸如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等等。
正因為對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有著清醒的認識,平時他就特別注重字外功、畫外功、印外功的培養和積淀。他能詩文,善書畫,精篆刻。他的書法能工能寫,真、行、草兼備,且猶擅小篆。其小篆靈動活潑,品高格雅,以讓翁書為基調,又融合了李陽冰、鄧石如、王福廠等人的情趣。他的印與字天人合一,如出一轍,真正體現出了以刀代筆的原則。雖然在學印之初,他于秦漢印下過苦功,然創作上的大體面貌,還是讓翁一脈。尤其是朱文印,其章法、刀法都緣于讓翁的筆法。另外,他對明清時期的流派印也有許多研究與繼承,諸如西泠八家及趙之謙、鄧石如、黃牧甫、陳巨來等人的風貌在他的印中也多有借鑒。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功夫不負有心人。
這次西泠海選,年輕的李瑩波之所以能領先一步勝出,關鍵所在,還是他綜合修養的體現。縱觀當代書壇,風氣不正,大多從藝者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機會主義者左右逢源、大行其道,及至表現出一種傳統道德的淪喪。這些人,不肯在傳統藝術上下功夫,不肯在傳統與經典上做文章,更不愿在字外功上花時間和精力,所以導致了藝術修養的嚴重缺失。這次活動,參賽者中短腿現象嚴重,能書不能印、能印不能書,或者能書能印又不善詩文者大有人在。凡此種種,都不足以成就大事業,有大作為。這次海選,西泠開風氣之先,幾經篩選之后,真正浮出水面的能人,無不是兼擅各藝、綜合素質超群者。
2007年注定是瑩波的大年。在這一年里,他一下子完成了人生的三級跳:這期間,他成了家,得了子,事業上更是實現了精彩與輝煌。為此,我為他感到驕傲。同時,我又想告誡他,他的人生還剛剛起步,日后的路還很長很長。這一次成功,還僅僅只是開始。既然是剛剛開始,精彩就需要繼續,要能將人生的精彩進行到底,那才是真正的偉大。
瑩波,不歇氣,加油!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