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色彩與形象詮釋古典的藝術世界
用色彩與形象詮釋古典的藝術世界
用色彩與形象詮釋古典的藝術世界
對藝術家梁永和,我是先聽聞其名,后拜望其人。采訪他之前,我如接近其他著名藝術家一樣,內心的神秘感揮之不去。我當然知道,我即將走向一個人的藝術世界,會聽到不同以往的聲音。
走進梁永和的畫室,首先嗅到一陣花香。與畫家握手寒暄時,我注意到,他的畫室里擺放著很多不同色彩的鮮花。于是,對眼前的藝術家,我便多了一種親近。我的意思是,一個熱愛美麗的人,他的內心一定是貼近自然的。
微笑著站在我面前的梁永和顯得非常親和,從他的目光里,我不難發現源于內里的自信。這無疑是藝術的支撐。他個子不高,偏瘦,形象更像一介布衣。然而,當他對我指點掛滿畫室墻壁的作品時,我覓見了一個世界———梁永和用心靈、色彩與形象所詮釋的,古典的藝術世界。
紅樓情結如果靜靜觀望梁永和先生的系列組畫《金陵十二釵》,就會產生藝術整體的視覺效果,你會以為那是同一幅巨作。然而,細細觀之,從畫作的構圖、色彩、人物形態、神情、線條、意象,……這些藝術必備的元素絕對迥然。
梁先生筆下栩栩如生的作品使我相信,從少年時代即深深迷戀《紅樓夢》的畫家,他的靈魂,也就是藝術之魂,已然融入到他每一筆用心的色彩描述中。這個系列作品,體現了畫家對古典文學名著的理解與會意,《金陵十二釵》人物形象的鮮活生動,尤其是那些女子顧盼的眼神,毫無雕琢;她們是活的,呈現著微微動感,似在訴說;我在那些畫作前駐足,沒有看到絲毫雷同的印痕。
毫無疑問,出生在中原的梁永和,在其并不平坦的藝術之旅上,自幼接受了儒學潛移默化的熏陶。他的藝術視角如此專注,以致使我聯想到,在長達半個世紀的藝術追尋中,他的引領者就是那些用智慧一點一滴建筑了輝煌儒學大廈的先哲們。在采訪藝術家時,我有一種不變的觀念———要讀懂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必須首先讀懂藝術家本人。如此,對于藝術家作品的評析,才不至流于浮泛。
梁永和的大寫意畫作《紅樓夢中人》(系列)人物眾多,在絕對潔白(似乎虛無)的背景里,眾人的凸顯依賴于對原著悉心的體味與對色彩的大膽運用。紅色、橘黃、淺綠、墨黑、淡藍,神奇地營造出一派喜慶的氛圍,我們依稀可以聽到《紅樓夢中人》之間的竊竊私語,她們大概在交流對某種自然時節不同的感知。這就是色彩與形象作用于藝術的直接效果,是和諧的,甚至畫作左邊的梅花,都會讓人聞到馨香。不錯,在那些作品前賞析,我的內心深深折服。因為,我所面對的真是一個富有生命的世界。
《紅樓夢》大寫意系列的重要作品有《童戲蜂來》、《醉酒》、《琴聲》、《捉魚》、《喜慶佳節》、《夜醉》、《秋色》、《國色天香》、《童戲》、《琴棋書畫》、《采蓮》、《觀荷》、《三娘教子》、《棋趣》、《醉琴》……
很多很多,盎然入目。
梁永和說,他不會重復自己的,因為真正的藝術不容重復,重復意味著才思的枯竭。我理解他的話。他的《紅樓夢》人物大寫意系列作品,傾注了他數十年來對《紅樓夢》的潛心鉆研與揣摩。僅僅觀看情趣多姿的《醉琴》,我們就會認同,畫家古典文學的功力是厚重的。否則,在他的筆下斷然不會誕生那么多神態各異的藝術形象。
紅樓情結之于梁永和,實際上是民族文化情結的一種闡釋方式。
這是畫家自覺的精神依托,不能須臾遠離,更不能背棄。
藝術家的概念假若一個人筆下的作品不能傳神,那么他(她)就不應被稱為藝術家。
在梁永和的藝術歷程中,有一個時期不容忽視。在這個時期,他的筆下出現了工筆畫《國色天香》、《荷花神》、《花神》、《仙女戲佛圖》等等作品。
《國色天香》既雍容富貴,又精致典雅;《仙女戲佛圖》則使人看到核心人物(佛)的淡定與眾仙女諧謔的心理,畫面簡潔,甚至有一些孩子般頑皮的童趣;《荷花神》具有圣潔的美麗,她是民族的,使人聯想到母親或姐妹,她們的靜美如此真實,可以感覺水、荷花與女神彌漫的靈息。
梁永和的工筆畫自然承襲了前人的藝術靈性,如一條河流,擁有同一源頭。
畫家的工筆畫《紅樓夢金陵十二釵》與他后來的《紅樓夢大寫意人物》,在藝術關系上也屬同源。作品色彩的改變,并沒有使作品的靈魂發生改變。在一個平面上,他的工筆畫與寫意畫都有立體感,氣韻飄逸———畫水如聞水聲;花卉深藏花語;人物動態十足。
所謂藝術功力,由此清晰可見。
藝術家的概念,在我的理解里,是仁慈、寬厚、知性、通靈、平易、堅守、執著、勤奮、不計功利、遠離世俗,是那些蘸著心血創作的人,將藝術視為不可替代的精神寄托,并終生為之獻身的人。
看梁永和的《閱菊秋色宜人》,我似乎可以聽見水流與風動。五個人物,仿佛注視五個方向,但目光的交匯點是一個秋天。在畫中,淡雅的菊花不是點綴,而是美麗的語言,像那些人一樣。
恐怕有一個結論沒有異議,這就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他(她)的心靈一定是柔軟的;閱讀人與自然,也就是這個世界,他們的視野里逶迤不絕的,是神示與激勵,是貼近與感悟,是傾訴與呈現,是悠然與永恒。
梁永和的寫意畫《草原之趣》,他筆下的人、馬匹與水草,就是他心中美麗的自然,那種歲月和時節的接續,因為人的存在而變得意義非凡。他對作品準確的結構能力,得益于他多年孜孜不倦的藝術實踐———有時候,這樣的實踐不為人知,是孤寂的———但是,能夠忍受孤獨寂寞,在藝術之路上堅持前行的人,我們說是有品質的人;最終,這些人被我們認同為藝術家。
和梁永和談藝術,他是內斂的,沒有絲毫張揚。當說到他作品的色彩時,在他消瘦的臉上看到了會心的微笑。他說,他所使用的畫料,有些是他的獨創,是配方,他強調說,只有他自己知道配料的比例。
這個時候,傳遞的是一個藝術家充滿趣味的一面。
不錯,在當今中國寫意畫創作中,梁永和是有獨特貢獻的。
這是一個被公認了的事實。
畫家影響梁永和的影響是世界性的。他的作品,已經被很多世界要人收藏。
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訪華時,總統夫人在獲贈一幅梁永和的寫意畫后,她非常喜愛。后來,總統夫人通過翻譯對參加外事活動的畫家表示,再求一幅他的作品。畫家欣然饋贈。后來,受總統夫人囑托,埃及有關方面向畫家發出了赴埃及進行學術交流的邀請。
在采訪畫家的時候,他告訴筆者,盡管有一些國家也對他發出了邀請,但他只能有選擇地走出國門。原因是,他的創作時間是珍貴的。
時下,在北京大觀園,畫家梁永和的畫展正在進行。
他的畫作《國色天香》、《秋荷》被釣魚臺國賓館收藏懸掛。
這是一個畫家的影響,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有關《紅樓夢大寫意人物》系列畫的創作,梁永和已經產生了新的構思,并將逐步開始艱辛的創作。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必將是他作為一個杰出藝術家在世界性影響的繼續。
對此,我們將充滿期待與祝福。
梁永和藝術簡歷
梁永和,現為中國名人文化協會副會長;全國市長培訓中心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環境論壇》雜志社副社長;《名家財富》藝術顧問。
梁永和自學書畫,以古今名人書畫集為參考,攻工筆和大小寫意,在2006年參加紀念長征70周年和抗日戰爭勝利61周年名人書畫展獲得金獎。
2006年在全國政協禮堂參加海峽兩岸書畫展;
2006年在重慶參加全國書畫展;2007年參加紀念孟良崮戰役勝利60周年書畫展,榮獲一等獎。
作品被收藏情況
故宮博物院:《十二金釵》二幅釣魚臺:《國色天香》、《秋荷》兩幅;
大觀園:《紅樓夢十二金釵》一幅;武警總部:《孔雀牡丹》一幅;國際貿易促進會:《秋荷》、《紅梅》、《金雞迎春》三幅;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十二金釵》、《國色天香》兩幅;
解放軍總政治部:《孔雀牡丹》一幅;
中國前外交官聯誼會:《松竹梅》一幅;
人民大會堂:《秋荷》一幅。
作品曾在《中華文摘》、《中華兒女》、《環球》雜志、《亞洲財富》、《山東名家》、《市場觀察》、《世界和平慈善基金會》雜志,中華新聞報、中華環境論壇、環球旅游雜志等多家報刊雜志刊登,得到了多位名人名家的贊賞。
國家領導人共收藏作品三十二幅。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