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由人作 宛然天開——傳世象牙藝術賞析
雖由人作 宛然天開——傳世象牙藝術賞析
雖由人作 宛然天開——傳世象牙藝術賞析
傳世象牙雕刻藝術品,以質地堅實細密,色澤柔潤光滑而備受人們的青睞。其技法與竹雕、木雕大體相同,與竹雕、木雕并稱為雕刻工藝中的三大門類。器物造型以筆筒、臂擱、筆架、屏風等為多。牙雕工藝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舊石器時代,居住在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裝飾品而隨葬。《史記微子世家》中記載:“紂始為象簪。” 最初的象牙制品只是一種實用工具,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了裝飾用品,并成為牙雕工藝的主流。象牙雕刻藝術發展到唐代的時候,已是聞名海外。日本遣唐使曾攜帶象牙雕刻品回國,至今在日本的奈良正倉院還藏有唐代的紅牙撥鏤尺、綠牙撥鏤尺、白牙尺等中國象牙雕刻藝術品。撥鏤是象牙雕刻的一種染色工藝,這種工藝在唐宋時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工藝。通過這種工藝加工后的象牙雕刻品,在做其他染色工藝時就會方便很多。近人傅蕓子在《正倉院考工記》載:“以象牙染成紅色、綠諸色,表面鐫以花紋,所染諸色,層層現出,或更有于上再傅以它色者。” 到明朝時期,竹雕和木雕已具有相當高的水準,同時象牙雕刻藝術在此時也達到一個高峰,雕刻流派形成一定規模。從古籍記載以及留存的作品來看,大致主要集中在今天的蘇州、廣州、上海、北京等地。蘇州地區是明清時期的經濟文化中心,傳統文化深厚,故蘇州象牙雕刻藝術一直充溢濃郁的文化氣息,總體風格典雅醇厚。藝人善于用隱起手法,在其隱起適應的面上施展技藝,形象生動,意境幽遠,布局疏朗得當,給人以恬靜之感。從現在的留存作品來看,主要以一些比較小件的文房四寶為主要雕刻對象。在題材的選擇上多以一些名家書畫作品作為雕刻粉本。山水畫作品的雕刻風格近似于吳門四家風格,而在花鳥畫的雕刻風格創作上與惲壽平的風格很接近。蘇派牙雕藝術不僅指蘇州地帶,還涵蓋了南京、揚州、嘉定等長江三角洲一帶。當時蘇州牙雕藝術對全國的影響較大,有諺云“蘇州樣,廣州匠”。作為地處沿海的廣東地區,象牙雕刻藝術主要以廣州為中心,因此又叫作廣州派或者嶺南派。從傳世象牙藝術品來看,廣州派的象牙雕刻藝術制作著重于雕工,并講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裝飾,作品多以玉質瑩潤、精鏤細刻見長,玲瓏精巧、華麗美觀。按工藝技法,廣州象牙雕刻有雕刻、鑲嵌、編織三大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象牙球的雕刻。根據記載,象牙球早在宋朝就已經出現,又被稱之為“鬼工球”,可知其制作工藝非常復雜。明朝人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記:“嘗有象牙圓球兒一個,中指通一竅,內車二重,皆可轉動。”在嘉慶年間,廣州牙雕藝人翁五章在繼承前人技藝的基礎上鏤雕多層可以轉動的牙球,成為廣州象牙球的創始人,后來經過翁家四代人的努力鉆研,雕刻象牙球可以達到45層。 清代,是象牙雕刻藝術的鼎盛時代,象牙雕與竹、木、角、金石等小件雕刻一樣,成為幾案上陳設珍玩。清代前朝,象牙雕刻繼承了明代的傳統,不論在生產技術或藝術創造方面,都有所發展。中期以后,象牙雕刻藝術創作方面走向了繁瑣堆飾。當時,象牙雕刻分宮廷手工藝與民間手工藝兩類,宮廷制作者精工細膩,人物、花鳥紋飾多仿繪畫筆意,著色、填彩均有一定的章法。雖然如此,但兩者是沒有絕對區別的,許多宮廷牙匠都是從民間直接招募的。清代的象牙雕刻已基本形成江南與廣東兩大藝術流派。由于文人雅士的偏愛,立意清新典雅的作品出現了,為了獲得好的作品,一大批文人畫家不僅設計構圖,還直接參與雕刻,使牙雕的風格出新的變化。 傳世象牙雕刻藝術品以其材料高貴,工藝精湛,在藝術領域里獨樹一幟,更以存世量稀少而備受收藏家的珍愛。必然會出現一些偽制品或者以一些與象牙相仿的材料施以雕刻,魚目混珠,象牙藝術愛好者應當仔細辨認,以防受騙。
2006年11月18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