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視角回眸藝術“85新潮”
兩個視角回眸藝術“85新潮”
兩個視角回眸藝術“85新潮”
由比利時收藏家尤倫斯夫婦出資創建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將于明晚在北京798藝術區正式落成開館———在精確到毫米的展線布置下展出二十多年前“85新潮”時期代表性藝術家的上百件作品。展覽明天舉行開幕式,5日正式對普通觀眾開放。
而在離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不到一百公里的宋莊TS1美術館,同樣把目光對準了二十多年前藝術實驗的展覽———1980年代當代藝術青島夢——正在布展中,將在11月8日開幕。參加展覽的青島藝術家在上世紀80年代既沒有進入《美術》雜志、《美術報》和1989年的現代藝術展,也為當地的主流美術界排斥,一直沒能進入主流的當代藝術體系,在北京的展覽則是他們二十多年來的第一次集體展覽。展覽顧問栗憲庭希望通過展覽把那些為主流體制所忽視的人再次帶到人們眼前,“而不是僅僅看到西方體制所承認的中國當代藝術的英雄”。
尤倫斯與栗憲庭同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教父級人物,兩個展覽同時進行,將把最近兩年藝術界回顧“85新潮”的熱鬧推向高潮。
展覽
貴族尤倫斯,平民栗憲庭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開館展覽“85新潮———中國第一次當代藝術運動”展出陳箴、觸覺小組、丁乙、廈門達達、顧德新、黃永砯等30個藝術家個人和團體的137件作品以及大量從未發表過的文獻和手稿。其中既包括藝術家宋海東那件涉及柏林墻的作品,也包括頻頻有作品拍賣出上千萬高價的藝術家張曉剛、王廣義的多件油畫,將近一半的展品都來自尤倫斯的收藏庫。
最讓公眾好奇的還是那些和錢有關的傳奇———在1980年代中國的當代藝術幾乎沒有任何市場,1989年藝術家王廣義的一幅作品賣出1萬元人民幣時,他拿錢的手激動得顫抖,而在二十年后,像他這樣卷入當代藝術市場的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價格都在百萬元以上。
而80年代青島的藝術家群體則是一些被甩出“藝術市場”和“傳播渠道”的人。雖然早在1983年,當地藝術家就在文化館舉辦具有試驗性的展覽,1987年趙德偉、劉傳寶、范華、萬里雅等十多人更是在青島的天主教堂前的廣場上舉行露天畫展,持續了四年之久才在公安局干涉下停止。當時參與者之一梁克剛指出,“這些青島藝術家這十幾年幾乎沒有任何痕跡了”。
爭議
西方只重“85”后引非議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費大為強調,“截至目前中國當代藝術中最好的作品都是在‘85新潮’期間誕生的。”但是他把展覽定義為“中國第一次當代藝術運動”并圈定1985年以后的藝術作品,引起不少批評家和藝術家的非議:“之前‘星星’藝術家等等的就不算數了?”,對此,費大為說1982年前后雖然各地也有一些藝術活動,但是受到當時有關方面“反精神污染”的壓制,不太活躍,而到1984年底社會氛圍有所松動,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保守的全國美展的刺激,各地的藝術團體“像瘋了一樣,非常活躍,這才可以說是運動”。
最近兩年在藝術圈興起的回顧“85新潮”熱,也出現了多個紀念性、回顧性的展覽,而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的這一回顧性展覽是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一個。藝術批評家、策展人黃篤認為,“85新潮”對如今最活躍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幾乎沒有影響,“因為生活的時代、環境完全不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