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龍鳳齊舞銀背鏡
北宋龍鳳齊舞銀背鏡
北宋龍鳳齊舞銀背鏡
時間:2007-11-07 00:00: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北宋龍鳳齊舞銀背鏡
 |
說起上海早期自發的古玩市場,是由人民廣場和黃陂路三角花園開始起來的,每個星期天下午,不少古玩愛好者都會自發來到此處,進行古玩交換。隨后遷至會稽路,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市場。隨著改革開放,收藏的隊伍不斷壯大,到了上世紀90年代,又遷址至福佑路。
每逢雙休交易日,來自國內國外的收藏愛好者,都聚集到上海福佑路古玩市場一起覓寶,還有些人為尋找拍攝電影的道具,書畫家則是來尋找寫作的題材。也有不少家長帶孩子到這里長知識,開眼界,讓孩子通過古玩實物來了解歷史,接受有益的教育。整個市場由福佑路、舊倉街、白衣街、長生街四條馬路構成井字形,每到晨曦中就鬧騰開了,場內人頭攢動,摩肩接踵,魚貫而行,把四條馬路圍得水泄不通。有的“尋寶人”趁天還沒亮便來,拿著手電筒,一個攤位一個攤位尋覓過去。但由于占路,帶來道路擁擠,再加上周邊的老城廂改造,拆遷范圍越來越大,阻礙了市場進一步發展。政府采納群眾建議,于1997年11月上旬將市場整體搬遷至方浜中路457號室內經營。新市場定名為“福佑工藝品市場”,又名“藏寶樓”,保持原市場地攤交易特色。
就在搬遷至“藏寶樓”之前,我有幸覓得一枚北宋龍鳳齊舞銀背鏡。這枚龍鳳齊舞銀背鏡呈長方形,高154mm,寬96mm,圓鈕。鈕兩側各有一龍一鳳翩翩起舞。左首蛟龍龍嘴巨張,龍眼怒睜,龍角沖天,全身龍鱗雕刻細微清晰,龍尾彎曲有力,龍爪表現十分生動。右側飛鳳,鳳冠高聳,鳳首后側三根頸羽飄逸生動,雙翅舒展,鳳身羽毛雕刻十分生動,兩根尾羽擺動自然,羽紋清晰自然,舞姿優美。龍頭、鳳首間刻有一支仙花,花朵盛開,綠葉依托,造型自然而優美。上方左側刻有瑞草,祥云,右側刻有一朵盛開的奇花,圖案下方配以祥云及奇花異草,整個圖案設計使人感覺如天上仙境,龍鳳作合,大富大貴,吉祥如意。
我們的祖先把龍鳳視為逢兇化吉,呼風喚雨的吉祥神物,寄托他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企望,封建統治者把自己比作真龍天子。于是龍鳳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和尊嚴。古人認為,龍為百獸之王,鳳為百鳥之王。龍鳳出現,天下就會祥和太平,百業興旺,五谷豐登,百姓就能安居樂業,幸福美滿。千百年來,龍鳳就是人們心目中的吉祥之物,是中華民族吉祥的象征。
在博物館及各類文獻資料上,都能看到北宋時期的玉器、瓷器、陶器、銅器上留有精美龍鳳圖案。宋朝人喜歡“斗茶”,還喜歡在茶餅的制作上追求完美。宋朝茶餅比較名貴的有“龍鳳團茶”,茶餅上有造型精美的龍鳳圖案。它是專門為皇家制作的,此類茶餅在北宋期間很流行。
銅鏡的形狀,自唐代之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到了宋代,銅鏡已由比較單一的圓形發展成方形、葵花形、多角形、桃形和鐘形等形狀。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皇族用品的象征,龍與鳳的形象出現在銅鏡之上,其使用者都為皇族及顯貴之家,而且此類銅鏡無論在材質和制作工藝上往往都具有杰出的代表性,除了銀鑲背以外,還有金鑲背、翡翠鑲嵌和貝殼鑲嵌等。
此鏡中,龍鳳的造型和鏡型符合北宋工藝特征,鏡型古樸,鏡面微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古銅鏡鏡背鑲嵌銀背,制造工藝復雜、高超、精雕細刻、巧奪天工,實為一件珍貴罕見的藝術精品。據記載,為了使薄薄的銀片牢牢地鑲嵌在鏡背上,工匠在制作工藝上別出心裁地在底板上用滿天星作底紋的方法,一方面使銀背鑲嵌牢固,另一方面使圖案底紋豐滿得體,賞心悅目,并與鏡面的光潔明亮形成鮮明的反差。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有著許多燦爛輝煌的藝術精品。它們給人類留下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讓世人為之驕傲。許多精美的藝術作品,往往令人心曠神怡,飄然欲仙,備感輕松。一件小小的古代銅鏡能以有限的空間,集中了中國古代手工藝的三大主要絕技。我在收藏古代銅鏡的同時,不但能滿足藝術的享受,而且還能得到精神的滿足,從中得到無窮的樂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