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畫家都是揣著美好的理想開始他們的藝術之旅的,夏加爾(MarcChagall,1887—1985年)也不例外。這位生于俄羅斯維捷布斯克一戶貧苦人家的猶太人,在19歲離開家鄉前往彼得堡學習繪畫的時候,盡管像這個年紀的許多熱血青年一樣激情澎湃,但他自己無論如何也不知道在若干年后一切終能夢想成真。1910年,他的繪畫導師、舞臺設計師巴克斯特穴LeonBakst雪因為俄羅斯芭蕾舞劇團的演出而到巴黎工作,追隨而來的夏加爾從此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在巴黎廣泛結交了印象派、野獸派和立體派畫家,對構圖樣式和色彩語言新的理解猶如打開了夏加爾夢想世界的大門。他的成名作《我和故鄉》(1911年)現藏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作品中的牛頭、人面、土地和房屋,傾注了夏加爾對俄羅斯鄉村的熱情和對猶太人小村莊的由衷眷念。而現藏于巴黎國立現代藝術館的《俄羅斯、驢及其他》(1911年)同樣是一件關于鄉村題材的繪畫佳構。飄蕩在半空中的提水姑娘、高聳的教堂以及天外的彩虹,表現的是夏加爾對故鄉維捷布斯克的溫情和記憶。與此同時,夏加爾還以訪客的身份捕捉對巴黎大城市的新鮮感受,他的《透過窗子看巴黎》(1913年)描繪了當時世界最繁華的城市景象:高大的城市建筑、艾菲爾鐵塔、匆忙的行人和五顏六色的生活體驗,這是夢一般的城市,寄托著夏加爾夢一般的理想。就像這個時期的其他作品如《向阿波利奈爾致敬》(1911—1912年)、《賣牛人》(1912年)等,夏加爾在吸收現代藝術養分的同時,更加注重描繪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他把眼前的自然物象加以解體與重新組合,在夢幻般的飄蕩游移的畫面上追求與眾不同的獨特形式。
1914年6月,夏加爾回到闊別的故鄉,并于1915年7月25日與貝拉(Bella)結婚。“她的沉默,她的眼睛,一切都是我的。她了解過去的我、現在的我,甚至未來的我。”夏加爾這樣描述生于富商之家的貝拉,他和貝拉的甜蜜愛情以及婚后的幸福生活為他的繪畫創作帶來了奇跡,浪漫的飄飛形象成為夏加爾繪畫中繞不過去的有趣話題。現藏莫斯科特列查科夫美術館的《街上空中的戀人》(1914—1918年)、巴黎國立現代美術館的《拿著酒杯的雙人肖像》(1917—1918年)、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的《生日》(1915—1923年)等作品,在畫面上表現出來的那種親密而恩愛的關系,以及在不同的場景中以不同姿態的懸浮和飄飛,為夏加爾夫婦之間的柔情蜜意留下了歷史的見證。在這段時間里,夏加爾主要從事劇院的舞臺美術工作,他還在新生的蘇維埃擔任過美術人民委員。由于與馬列維奇等至上主義畫家之間的藝術追求相左,1923年,夏加爾帶著妻子離開蘇聯定居巴黎。1941年,夏加爾為避戰亂而應邀前往美國,并意外地結識了野獸派畫家馬蒂斯的兒子、畫商皮埃爾·馬蒂斯。皮埃爾·馬蒂斯堅持每年都為夏加爾舉辦一次畫展,擴大了夏加爾在美國的影響。
1947年夏,夏加爾返回法國。經歷了戰亂以及愛妻貝拉在1944年的病逝,夏加爾對世界和人生的感受也發生了變化。在夏加爾的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把對家鄉的熱愛和對貝拉的感情,逐漸升華為更為廣泛意義上的關愛。比如現藏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的《綠色的小提琴手》(1923—1924年)是夏加爾經常表現的主題之一,那種寄寓在悠揚樂曲中的安全感和內省式的精神回應,表達了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們對這個世界的共同需要。夏加爾的另外兩幅重要作品《三支蠟燭》和《時間無彼岸》作于1939年,對戰爭陰云的焦慮以及對蕓蕓生命的固執洋溢在畫面之間。1952年,夏加爾與瓦娃結婚后,創作了不少以瓦娃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從這個時候開始,他還花了整整17年的時間,以《圣經啟示錄》為總標題創作了一系列相關作品。他依然留戀他的故鄉,在1968年創作的《藍色的村莊》中,他把自己的思緒再次拉回童年熟悉的一切。他在藝術筆記中寫道:“我游蕩在維捷布斯克的街道上,我尋找、祈禱著,上帝啊,隱蔽在云間或鞋店的使我這個結巴少年的痛苦靈魂顯露的你,請啟示我道路在哪里吧!我不愿成為與別人相似的人,我想去看一個新世界。”夏加爾就這樣行走在夢想的藝術之旅,直到1985年3月28日逝世。位于法國尼斯的夏加爾美術館,迄今可以見到夏加爾的200多件小作品和以《圣經》為題材的17幅巨幅作品。
夏加爾:獻身于夢想世界的畫家
夏加爾:獻身于夢想世界的畫家
夏加爾:獻身于夢想世界的畫家
許多畫家都是揣著美好的理想開始他們的藝術之旅的,夏加爾(MarcChagall,1887—1985年)也不例外。這位生于俄羅斯維捷布斯克一戶貧苦人家的猶太人,在19歲離開家鄉前往彼得堡學習繪畫的時候,盡管像這個年紀的許多熱血青年一樣激情澎湃,但他自己無論如何也不知道在若干年后一切終能夢想成真。1910年,他的繪畫導師、舞臺設計師巴克斯特穴LeonBakst雪因為俄羅斯芭蕾舞劇團的演出而到巴黎工作,追隨而來的夏加爾從此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在巴黎廣泛結交了印象派、野獸派和立體派畫家,對構圖樣式和色彩語言新的理解猶如打開了夏加爾夢想世界的大門。他的成名作《我和故鄉》(1911年)現藏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作品中的牛頭、人面、土地和房屋,傾注了夏加爾對俄羅斯鄉村的熱情和對猶太人小村莊的由衷眷念。而現藏于巴黎國立現代藝術館的《俄羅斯、驢及其他》(1911年)同樣是一件關于鄉村題材的繪畫佳構。飄蕩在半空中的提水姑娘、高聳的教堂以及天外的彩虹,表現的是夏加爾對故鄉維捷布斯克的溫情和記憶。與此同時,夏加爾還以訪客的身份捕捉對巴黎大城市的新鮮感受,他的《透過窗子看巴黎》(1913年)描繪了當時世界最繁華的城市景象:高大的城市建筑、艾菲爾鐵塔、匆忙的行人和五顏六色的生活體驗,這是夢一般的城市,寄托著夏加爾夢一般的理想。就像這個時期的其他作品如《向阿波利奈爾致敬》(1911—1912年)、《賣牛人》(1912年)等,夏加爾在吸收現代藝術養分的同時,更加注重描繪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他把眼前的自然物象加以解體與重新組合,在夢幻般的飄蕩游移的畫面上追求與眾不同的獨特形式。
1914年6月,夏加爾回到闊別的故鄉,并于1915年7月25日與貝拉(Bella)結婚。“她的沉默,她的眼睛,一切都是我的。她了解過去的我、現在的我,甚至未來的我。”夏加爾這樣描述生于富商之家的貝拉,他和貝拉的甜蜜愛情以及婚后的幸福生活為他的繪畫創作帶來了奇跡,浪漫的飄飛形象成為夏加爾繪畫中繞不過去的有趣話題。現藏莫斯科特列查科夫美術館的《街上空中的戀人》(1914—1918年)、巴黎國立現代美術館的《拿著酒杯的雙人肖像》(1917—1918年)、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的《生日》(1915—1923年)等作品,在畫面上表現出來的那種親密而恩愛的關系,以及在不同的場景中以不同姿態的懸浮和飄飛,為夏加爾夫婦之間的柔情蜜意留下了歷史的見證。在這段時間里,夏加爾主要從事劇院的舞臺美術工作,他還在新生的蘇維埃擔任過美術人民委員。由于與馬列維奇等至上主義畫家之間的藝術追求相左,1923年,夏加爾帶著妻子離開蘇聯定居巴黎。1941年,夏加爾為避戰亂而應邀前往美國,并意外地結識了野獸派畫家馬蒂斯的兒子、畫商皮埃爾·馬蒂斯。皮埃爾·馬蒂斯堅持每年都為夏加爾舉辦一次畫展,擴大了夏加爾在美國的影響。
1947年夏,夏加爾返回法國。經歷了戰亂以及愛妻貝拉在1944年的病逝,夏加爾對世界和人生的感受也發生了變化。在夏加爾的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把對家鄉的熱愛和對貝拉的感情,逐漸升華為更為廣泛意義上的關愛。比如現藏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的《綠色的小提琴手》(1923—1924年)是夏加爾經常表現的主題之一,那種寄寓在悠揚樂曲中的安全感和內省式的精神回應,表達了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們對這個世界的共同需要。夏加爾的另外兩幅重要作品《三支蠟燭》和《時間無彼岸》作于1939年,對戰爭陰云的焦慮以及對蕓蕓生命的固執洋溢在畫面之間。1952年,夏加爾與瓦娃結婚后,創作了不少以瓦娃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從這個時候開始,他還花了整整17年的時間,以《圣經啟示錄》為總標題創作了一系列相關作品。他依然留戀他的故鄉,在1968年創作的《藍色的村莊》中,他把自己的思緒再次拉回童年熟悉的一切。他在藝術筆記中寫道:“我游蕩在維捷布斯克的街道上,我尋找、祈禱著,上帝啊,隱蔽在云間或鞋店的使我這個結巴少年的痛苦靈魂顯露的你,請啟示我道路在哪里吧!我不愿成為與別人相似的人,我想去看一個新世界。”夏加爾就這樣行走在夢想的藝術之旅,直到1985年3月28日逝世。位于法國尼斯的夏加爾美術館,迄今可以見到夏加爾的200多件小作品和以《圣經》為題材的17幅巨幅作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