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未遂的寫作(布面油畫) 陳文波作 |
![]() |
| 暗夜與男孩(布面丙烯) 李繼開作 |
![]() |
| 非理想狀態(裝置藝術) 史金淞作 |
金秋十月,在琳瑯滿目的當代藝術展中,一場以學術性為特質的“首屆今日文獻展”,在商業氛圍漸濃的中國當代藝術界顯得特立獨行。沒有熱鬧的酒會,沒有炫目的宣傳,憑著純粹的學術定位《能量——精神、身體、物質》,“今日文獻展”期許與人們所熟悉的“雙年展”、“三年展”一樣,成為檢測當代藝術變化的晴雨表。 作為今日美術館成立以來首次啟用“獨立策展人制”舉辦的規模最大的展覽,“首屆今日文獻展”覆蓋了美術館所有展廳甚至館外空間,60位活躍于繪畫、雕塑、裝置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以其最新作品,釋放當代藝術個體的“能量”。 美術館的聲音 近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火爆催生了各種藝術展。百花齊放的局面令人興奮,暗潮洶涌的商業氣息卻令人煩躁。如此的氛圍下,舉辦一個有著明確學術定位的展覽意味著什么?館長張子康表示:藝術市場化無可厚非,然而當代藝術成為“焦點”,并非僅是商業價值,藝術品的學術價值才是評判高下的最終標桿。 作為國內第一家被認可的民營公益性美術館,如何推進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如何在當代藝術潮流中發出“今日”獨特的聲音?一直是今日美術館思考的核心問題。此次舉辦“今日文獻展”,正是希望通過藝術個案的展示,完成回答。 作為定位之展,“今日文獻展”的構想從兩年前就開始了。起初只有模糊的概念,美術館不斷探尋,何種形式的展覽才適合表達自己的學術定位。直到2006年今日美術館最終明晰了自身的定位——針對當代的藝術理念、思潮和現象,專注于當代藝術的推介。 伴隨美術館定位的確立,“今日文獻展”的輪廓也逐漸清晰,它集中于推介具有創造性、學術性的當代藝術,通過展覽作品表達當代理念,并且每一件藝術作品都獨具個性。 歷經一年的運作,“今日文獻展”以有別于“雙年展”、“三年展”等固有模式的方式推出了。策展人黃篤介紹說:沒有固定舉辦的時間段,只要新的藝術風格、藝術觀念、藝術事件出現,“今日文獻展”就會順時而起,抓住新的美學變化,對今日的視覺文獻進行梳理和把握。 策展人的獨立空間 為保證展覽具有鮮明的個性,“今日文獻展”采用了國際流行的“獨立策展人制”,邀請國內知名策展人、批評家黃篤負責展覽的全部設計。“黃篤策劃過國內外許多大型當代藝術展,具有豐富的經驗,我們與他商定了美術館大的定位后,從尊重他的學術主張出發,運作展覽。”館長張子康說。 其實采用“獨立策展人”布展并不新鮮。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藝術界就開始引入西方“獨立策展人制度”,然而獨立策展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獲得獨立的運作空間,往往關系到策展人能否提出時代敏感問題,能否發掘反映時代問題的藝術作品。 在“今日文獻展”的運作中,為了讓黃篤對布展享有充分的決策權,今日美術館做出了任何館員不得參與策展的規定。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館長張子康說:過去采用“集體策展”的方式根本無法實現學術定位,幾個策展人把各自觀點抹去一半組合成的展覽,更像是各種關系的平衡。而“今日文獻展”是需要通過展覽,傳遞美術館獨特的聲音。 為了發出這一獨特聲音,策展人黃篤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調研,走訪了全國近200家藝術工作室。“我去接觸不同的藝術家,觀摩作品,也交流想法。通過這種貼近,我了解到觀念背后的東西,而不是單純的形式感。”黃篤說。 在這一系列實地調研的基礎上,黃篤最終確立“能量”為“今日文獻展”的主題。他將“能量”引伸到精神、身體、物質三個形而上的視覺表現層面,從繪畫、雕塑、裝置、新媒體等多領域,選取了既能體現中國當代社會活力與動感,又能再現中國藝術家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最新藝術作品。 多元化的藝術個體 在“今日文獻展”的展廳里,我們幾乎看不到風格相似的藝術作品。在策展人黃篤的“平衡原則”下,參展藝術家從初出茅廬的年輕學子到名聲在外的藝術大腕,創作方式從繪畫、裝置到雕塑、錄影,每一件作品都烙著藝術家強烈的個人印記。而這種印記往往混雜了多種元素。 在李青的布面油畫《互毀而同一的像》中,古老戲劇扮相與現代明星的臉譜,在畫作中對位出現,西方油畫的質感與傳統水墨的寫意,同時作為藝術手段被采用,一時間你無法判斷這主題是現代或傳統,這手法是國際性或地域性。 對展覽中這種多元化的藝術風格,黃篤做了這樣的解釋:如果說上世紀80、90年代是集體主義的藝術時代,有明確的歸位,那么今天的當代藝術,已經很難從學理上歸類,因為個體風格遠遠突破了群體風格。 的確,在展覽中我們更多看到的是生動、活潑的個體。其中李繼開的一組布面丙烯作品《暗夜與男孩》、《肖像》、《獨自行走》,以小男孩為代表形象,在靜謐的空間背景中,完成了對個體孤獨狀態的展示。在這里個人印記不再屬于任何流派,而是體現出藝術的本真。 值得注意的是,展覽中不同年代的藝術家之間的風格交錯,讓人們之前形成的刻板形象迅速瓦解。在巨幅繪畫《未遂的寫作》中,陳文波放棄了60年代生人常有的現實主義風格和宏大敘事,轉用切割、拼貼這些后現代元素,表現對“E時代”生活方式的關注。而80后藝術家劉維艱卻拋棄了“卡通一族”形象,以鏡頭式的現實主義風格,聚焦社會各個角落。 在本次展覽中,唯一可歸類的方式就是參展藝術家對中國當代社會進程的關注,他們全部以最新的作品,展現中國社會的最新狀態。今春創下當代藝術品成交記錄的畫家岳敏君,帶來長達5米的新作《毛杏蘭》,畫中迷宮般的場景,反映了轉型社會中個體的迷失情緒。而史金淞的作品《非理想狀態》通過燒成灰燼的木炭,以詩意的方式呈現社會巨大能量的聚合和消逝。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