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鐵路客票的變遷
新中國鐵路客票的變遷
新中國鐵路客票的變遷
解放初,旅客乘車不管路程遠近,只要能辦理客運業務的火車站就可一票坐到底。當時有的鐵路局還開辦了水路聯運業務,有鐵路業務往來的國家,還可以買國際聯運車票。根據不同乘客的乘車需要,您坐什么車就可以買到什么樣的車票。鐵路為旅客備有可坐、可臥、可快、可慢等十幾個票種。當車站未備有卡片式常備票的情況下和辦理團體旅客乘車及旅行變更及在列車上補收票價、雜費時,還有一種紙質車票叫代用票。基本客票、加快票、臥鋪票一般為卡片式呈橫版印制而成。基本客票有底紋,加快票、臥鋪無底紋。
上世紀50年代初期使用的火車票尺寸為2.5厘米×5.7厘米,市郊往返票、聯合客票及外籍旅客使用的車票,其尺寸為3厘米×10厘米,以后改為2.5厘米×5.7厘米。車票用2.5厘米×5.7厘米規格是沿襲了日本設計的B型車票,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節省材料。
從票價上看車票,上世紀50年代初期的火車票價均以萬元為貨幣單位(1萬元相當于人民幣1元),貨幣于1955年4月改革后則以一元為單位計算。當貨幣改革幾年后,有的鐵路車票仍在使用老面值的車票,只是加蓋了新面值的票價。這大概也是為了節省材料的緣故吧!50年代初期,火車票一般應由出站口工作人員收回,它不能當作報銷憑證。當旅客需要時,由工作人員填寫紙質收款證明書。收款證明書應使用藍色墨水填寫,同時加蓋站印和經辦人名章。
“文革”前,旅客購買臥鋪票需用臥具時,還要憑臥鋪票在車上租用臥具一套。臥具租用費一般有五角、六角、八角之分。“文革”期間,各次旅客列車上擠滿了進行“大串聯”的人群,由于乘車糾紛和阻礙行車事件時有發生,因此鐵路運輸生產出現了秩序混亂、火車晚點、貨運和基本建設完不成計劃,甚至一些工廠間斷停產的情況。到上世紀的80年代后期,我國鐵路開始出現微機軟紙票。
進入90年代中期,鐵路客票在全國各主要干線的大型車站開始大量使用微機軟紙票或磁卡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