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藝術品市場有希望也充滿問題
陳丹青:藝術品市場有希望也充滿問題
陳丹青:藝術品市場有希望也充滿問題
近兩年,中國幾乎一夜之間直線躥紅,成為全球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品市場,賣價之高、漲幅之快令人有目眩神迷之感。藝術品正上升為樓市、股市之外的第三大投資領域。近日,陳丹青在接受采訪時給出了有趣的描述: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沒有春天,立即進入盛夏,高溫、爆熱;中國連藝術家的品位都充滿問題,此事暫時輪不到買家;我沒
資格告訴同行如何看待‘藝術、金錢’的現狀。大家都在試圖適應新的狀況。
陳丹青說,油畫拍賣價驟然飆高大約是2003年。此前油畫拍賣將近十年,成交額遠不及古典國畫與文物。當代藝術拍賣熱潮則顯然始于2006年紐約索斯比開辟亞洲專場。此前中國人知道拍賣高價都是關起門來自家事,去年忽然興奮了:中國大陸藝術拍品進入紐約,成交額遠遠高于日本。10多年前當陳逸飛的畫拍過100萬元,大家會有各種特別反應,這兩年輿論的反應可能是直接跳到對下一個紀錄的期待。對這種現象,一味悲觀或樂觀,都不可取。先進國家的既往經驗,歷史上有過的市場規律,都無法準確解釋目前在中國發生的事物,這是亟待審慎的話題。但是,需要指出,藝術繁榮與藝術品拍賣繁榮不是一回事。西方藝術品拍賣在上世紀80年代發生歷史性變化,第一,在世藝術家逐漸進入拍賣,此前拍賣行是死人的地盤。其次,傳統拍賣仰賴極少數世代收藏大腕,全世界不過三十幾位,歐美占了大半。80年代后,大量企業新貴進入,重金競拍,還有部分亞洲人,日本人就率先創造了當時超高價競拍凡高作品的紀錄。再其次,90年代后出現所謂“炒作”,拍價成倍飆升,因在同期,金融業與畫廊業同樣發生歷史性變化,畫價的人為成分愈加顯著。
同西方的漸進過程相比,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熱潮可以說起于"一夜之間"。很多投資者正在從樓盤、股市轉移到藝術市場,短線炒作謀取暴利。這是美國暴發戶的老故事,我們正在大規模跟進。總之,我們充滿希望,同時,充滿問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