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味蕖(左一)、葉淺予(左二)、李可染(右一)在教學中 |
|
編者按: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近日將迎來李可染、葉淺予、劉凌滄、郭味蕖4位國畫大師的百年誕辰紀念。這些在20世紀中國藝術史上如雷貫耳的大師們帶給新世紀的是什么?給予后來者怎樣的啟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田黎明認為,最重要的是對優秀傳統要清晰、準確把握。
田黎明認為,目前國畫教學面臨著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教學生教什么、怎么教、立足在哪。對這些問題不是不清晰,而是在清晰中能否把握得特別準確的問題,這是對每一個教學過程而言。比如在中國畫教學中要強調傳統,臨摹是學習傳統的重要內容,臨摹怎么講、講什么,同時講課者自身對傳統的理解深度也是個問題。所以,老師教學生,首先要做到如何把傳統文化精神真正深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去,使得自己成為文化的傳播者。歷代杰出的中國畫家們都留下了溫柔敦厚的高尚學品、人品,他們的風范如水赴谷,滋潤著中國文化和藝術的土壤。他們奉獻和開創的正是我們要弘揚的。這一切不是講大道理而是做起來要務實,要讓學生能體會到傳統應該是活的。
從上世紀50年代起葉淺予任國畫系主任,與李可染、蔣兆和、郭味蕖、田世光、李斛等老一輩先生共同開創了中國畫系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并由葉先生總結出36字教學方針:取長補短、因材施教,自學為主、啟導為輔,涉獵中外、吞吐古今,鼓勵獨創、打破劃一。經過幾代人的不斷總結提煉,形成了今天中國畫學院16字教學方針:傳統為本、兼容并善、教學相長、鼓勵創造。傳統為本由教學四個基礎來展開,傳統繪畫基礎、寫生基礎、書法基礎、文史基礎;兼容并蓄,重視寬基礎,重視規范教學,重視規律性教學,重視以中國畫的文化方式來傳授中國畫,重視示范教學,重視人類一切優秀的文化傳統;教學相長,重視心性培養,重視人品教學、修養教學、基礎教學;鼓勵獨創,倡導樸素的風格,嚴謹扎實、厚重的基本功和最基礎能力的培養。
大力弘揚“四老”的人文意識
紀念“四老”,是借這個契機把老先生特別提倡的中國畫真義從學術、學理上重新整合、消化。田黎明進一步談到中國畫學院的國畫基礎包括:一、人文基礎;二、由技進道的基礎。中國畫學院16字教學方針正是體現了這一基礎。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畫教學的重要傳統觀念,前輩們在傳統中艱苦探索,在打基礎、提升人文內涵、訓練筆墨技巧、創造意境、探求造型規律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這個功夫是立足于時代、服務于社會,并強調素質、精神、知識的統一,上升到學術品格來傳承和創造的。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把臨摹和寫生相融合,在寫生中又融入了臨摹的教學理念,在創作中貫通了臨摹與寫生的過程,其目的要通過中國畫寫生來發現生活的品質,發現時代與生活的意義,發現傳統文化的人文價值,樹立文化自強精神。我們要學習老先生始終在傳承和探索中體驗中國畫的自律性、中國畫的藝術規律,通過用筆、用墨和造型經驗的積累,成為傳統文化精神的守護者、傳承者、創造者。
田黎明說,中央美院中國畫學院的寫生教學是我們傳統教學的特點,在寫生過程中如何把傳統的東西糅進去,如何在寫生中糅進創造的理念、賦予時代人文氣息是中央美術學院“徐蔣體系”的重要傳統。老先生們在創作上更是留下了許多經典作品,李可染的《魯迅故鄉紹興城》、《歌德寫作小屋》,葉淺予的《人民大團結》、《紅綢舞》,郭味蕖的《田園豐熟》,劉凌滄的《赤眉軍無鹽大捷》等等。這些作品都是從寫生發展到寫意并融入時代精神。蔣兆和、李斛、宗其香、陶一清、梁樹年、李苦禪、田世光、蕭淑芳、高冠華等先生都很注重生活、關注現實,在現實生活的體驗中把寫生轉換為筆墨語言和富有國畫傳統精神的藝術程式。這種寫生的理念化現實形象為藝術形象,借助物象寫心中感受之實,體驗的精神之實。
中國畫基礎是中國畫的教學水平
田黎明對“四老”的教學觀點主要從基礎教學上進行了逐一介紹:
李可染強調:一路子要正;二要下苦功。他曾跟齊白石學畫10年,五次到名山大川寫生,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可染先生特別強調要謙虛做人,耐心、深入地探求藝術規律,強調基本功夠不夠、踏不踏實,大大關系到藝術的成就,學藝一定要按規律和程序。他認為基本功即是攻堅戰,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這樣藝術上才能得心應手,這決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寫景是為了寫情、寫意,一棵樹、一座山都要觀其精神實質。
葉淺予的教學思想都是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來總結、傳授、體現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示范教學。人們見到的都是已完成作品,都已規范化了,而在示范教學中,葉先生是把一個個創作過程都分解了,其中課稿更適合學生臨摹和訓練。中國畫系在葉淺予主持下強調傳統、生活、創造的教學原則和臨摹、寫生、創作的教學方法,影響了全國各美術院校的中國畫教學。
郭味蕖強調筆墨的提高要放在文化修養和生活實踐中。在基礎教學中,郭先生把運用筆墨及用筆方法,像中鋒、側鋒及各種筆法運用都上升到審美的層面來體會。郭味蕖把用墨與審美相聯系,把墨法與功能表現相聯系,把精神與審美貫穿在技法之中,使技法上升到審美。他強調修養、生活、創作相融合,他說“在生活的基礎上,必須著力于筆墨技法的鍛煉”。畫貴蒼潤,蒼即筆力,潤即墨彩,筆墨功深,深入物理,曲盡物態,然后才能氣韻生動。
劉凌滄在工筆重彩人物畫方面,以傳統美學法則為本,強調目識心記、以形寫神。在基礎寫生中,他主張“對于描寫對象經過仔細觀察從形體結構方面找出它的規律”,劉先生在基礎教學中特別注重繪畫是一種創造,要透過物象的外貌觀察它內在的本質。把客觀物象轉化為藝術形象,使客觀與作者的藝術思想相融合,把客觀自在的自然形式轉化為藝術形式,以形寫神,注重感情移入,使作品達到神形兼備。他把基礎教學作為通向中國畫最高境界之路,認為物象不同,筆法與筆墨就不同,不同的線描要依據不同的物象創造出來,創新要體現在不同的創作中。
李可染、葉淺予、郭味蕖、劉凌滄等中國畫系老一輩先生都把基礎教學放在首位,認為中國畫的基礎是中國畫的教學之本。田黎明認為一個有歷史、有傳承的大學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深厚的學術理念和教學傳統聚集了幾代前輩最優秀的品質、智慧和成果,使之成為中國畫后學的精神搖籃。田黎明強調,今天在四位導師百年誕辰紀念的日子里,我們更加懷念他們,因為在他們的身上自覺地貯存著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深厚的精神——溫柔敦厚的品格。這一品格始終貫穿在他們的人品、畫品、學品中,從而成為時代的巨大精神財富,這是后人應當要傳承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