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完成“可移動的敦煌壁畫”水陸畫的修復
甘肅完成“可移動的敦煌壁畫”水陸畫的修復
甘肅完成“可移動的敦煌壁畫”水陸畫的修復
經過專家的精心修復,保存在甘肅省民樂、山丹兩縣博物館的100多幅水陸畫日前恢復了昔日容顏,并通過專家驗收。至此,有“可移動的敦煌壁畫”之稱的甘肅水陸畫修復工作全部結束。
記者從甘肅省文物局了解到,新修復的民樂、山丹兩縣博物館館藏水陸畫共189幅,是甘肅省計劃修復的最后一批水陸畫。在此之前,甘肅省已經完成了武威市、古浪縣、高臺縣三座博物館中的173幅水陸畫的修復工作,并通過專家驗收。
水陸畫是中國古代寺廟舉行水陸法會時懸掛的一種宗教畫。調查發現,在甘肅省河西地區的武威市、古浪縣、山丹縣、民樂縣和高臺縣博物館中,保存有明清時期的水陸畫500多幅。與山西、河北兩省個別寺院墻壁上保存的明清時期水陸畫不同的是,甘肅保存的水陸畫主要是紙質絹畫,可以移動、張貼和懸掛,由于其與敦煌壁畫有著淵源關系,學者將其稱為“可移動的敦煌壁畫”,并成了近年來敦煌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
歷史上,甘肅水陸畫曾長期在當地寺廟等宗教場所懸掛,歷經過多次裝裱和風吹雨淋后,在保存下來的500多幅中,多半出現了霉變、蟲蛀、污損、干燥皸裂等病害,亟須保護和修復。
為了保護好這些具有重要文物和藝術價值的文化遺產,甘肅省文物局于1998年和2002年組織人員對甘肅省館藏的水陸畫進行了兩次摸底調查,在此基礎上委托中華佛教出版社制定了保護修復方案。經國家文物局審核批準后,從2005年起開始了修復工作。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