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年畫”到哪年
年年“年畫”到哪年
年年“年畫”到哪年
據悉,2008年新郵計劃“年畫”系列又有新品,這次推出的是朱仙鎮木版年畫。關于朱仙鎮木板年畫,宣傳用的是“歷史悠久”和“源遠流長”等詞匯,自然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但對于“朱仙鎮木板年畫”郵票,集郵大眾并沒覺得它有什么特別的新意。
我們不是對朱仙鎮木版年畫本身有什么褒貶,而是對“年畫”這個選題心存困惑。紅燒肉確實是百吃不厭的一道好菜,但餐餐吃,食客們會不會產生抵觸情緒?連續6年不間斷推出“年畫”系列郵票,對于集郵者,就是那道必須天天吃,餐餐吃的紅燒肉。
選擇春節前后發行傳統題材的“年畫”郵票,融入了中華文化的和諧氣氛中,確實是非常獨特的創意。尤其是將“年畫”郵票印制成小版張,作為“中國郵政賀年有獎明信片”的獲獎紀念品,又賦予它郵票之外的深層意義。正是如此,2003年“楊柳青”問世后,集郵大眾紛紛喊好,甚至將此舉戲稱為“方寸送吉祥”。褒獎之情,溢于其間。之后2004年“桃花塢”、2005年“楊家埠”相繼亮相,雖反響不如以前,但依舊好評多多。再往后,2006“武強”、2007年“綿竹”登場,市場少了贊譽之辭,批評之聲卻不絕于耳。嚴格地說,到此時,“年畫”系列郵票已是強弩之末,其影響日暮西山,遠不如當年燦爛。2008年“朱仙鎮”雖還在計劃之中,但其前景可以想知。
新中國系列郵票,目前規模最大的是自1980年“庚申猴”開始的生肖郵票,如果把2008年“戊子鼠”算進去,前后29年,共推出兩輪又5枚共29款郵票。時間之長,枚數之多,在新中國郵票中無人敢敵。但“生肖”是個特殊題材,它不僅折射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還與一代一代集郵者的生肖情結緊密相連。因此,“生肖”題材無論如何炒現飯,都是新鮮美食。一輪發完發二輪,二輪發完發三輪,即便四輪、五輪發下去,也無可厚非。除此之外,套數略多些的系列郵票,是“古典文學”選題中的“水滸”和“三國”,但這兩套郵票都適可而止,同樣在第5組推出之后,止住了它的腳步。另一個大系列是“敦煌壁畫”,全套6組,與目前的“年畫”系列規模相同。但“敦煌壁畫”的發行,起于1987年,止于1996年,前后跨越10年,中間有間隔,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集郵大眾的審美疲勞。另一個不同點是,“年畫”系列2008年推出“朱仙鎮”后,會不會還有后續品種,現在是未知數,因此它的規模,仍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新中國系列郵票還有很多,如名畫系列,花卉系列,動物系列,書法系列,等等,但與“年畫”相比,雖是同類,并不同宗,兩者之間多多少少還有細微區別。
還是說即將亮相的“朱仙鎮木板年畫”。不是對這套郵票有什么異議,而是對“年畫”選題推出如此之多的品種提出異議。七年之庠,世上有許多事情,發展到第7年,就會不以人的意志出現一些問題。如同年輕人的婚姻,從天翻地覆的熱戀,到山盟海誓到新婚,再到寡淡無味的生活,第7年,通常就是難以逾越的危險期。“年畫”系列郵票也到這個敏感的時期,何去何從?
我們的意思是,“年畫”確實是優秀的郵票題材,但一個好題材就一口氣連續發行7年,是不是有“濫用”之嫌?如果“年畫”題材都值得持續7年發行,那審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眼光,是不是太狹隘了?其實說到底,還是發行方少了一個最最關鍵的“變”字。不僅是郵票選題,還有郵票推廣模式,郵票發行模式,郵票經營模式,等等。世事變則通,變則新,變則進。只有變,才會有無窮大的發展空間。
舉一反三,不知道管理層能否由此對“變”有個全新的理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