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與高雅藝術的文化碰撞
一座城市與高雅藝術的文化碰撞
一座城市與高雅藝術的文化碰撞
時間:2007-11-01 00:00:00 來源:新華報業網-新華日報
資訊
>一座城市與高雅藝術的文化碰撞
南京高雅演出走熱的背后
長期以來,南京演出市場是通俗流行演出一枝獨秀的局面,如今,高雅演出已呈現走熱勢頭,并受到越來越多的追捧,高雅藝術在文化碰撞與融合中正在逐步走向市民生活。
走熱
高雅藝術
成為消費新風尚
今年以來,南京高雅演出全面走熱:上半年,《西望長安》、《暗戀桃花源》、《再別康橋·中外詩歌散文擷英音樂朗誦會》、《立秋》、《搖滾芭蕾》、《牡丹亭》等都深受市民歡迎;9月以來,《德國柏林交響樂團南京音樂會》、《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宋人弦歌》、《藏謎》、《1699·桃花扇》、《郎朗南京鋼琴獨奏會》、《42街》、《吉賽爾》等都引發了熱潮;而從10月到12月將有3場來自荷蘭交響樂團的音樂會,12月將會有李云迪的鋼琴演奏會,年底還有英國搖滾鋼琴王子羅伯特·威爾斯的音樂會……戲曲、話劇、歌劇、交響樂、原生態歌舞、音樂劇等各種藝術形式全面開花,票房一路走高,觀眾連連爆棚,高雅藝術儼然成為南京文化消費新風尚。
高雅演出為何能夠走出多年來的頹廢局面?南京中演文化公司總經理吳順順認為,從文化流行角度來說,目前,多年來"高燒不退"的港臺流行演唱會有明顯降溫的趨勢,不少觀眾甚至產生了"審美疲勞",而隨著經濟的提升,"文化熱"興起,人們的鑒賞水平、文化素養也越來越高,對高雅文化的需求日趨旺盛。江蘇新天地演出公司總經理楊潤森的印象是,今年演出市場整體狀況較好,與大的文化氛圍是分不開的,1998年后文化市場放開,尤其是2004年文化部演出條例頒布,降低了演出市場的準入門檻,各家民營演出公司很快跟進,經過幾年孕育,高雅演出漸達高潮。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從省委宣傳部到南京市文化部門對高雅藝術都出臺了扶持措施,拿出可觀的經費補貼高雅演出,降低票價,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劇場。近年來省委宣傳部推出新年音樂會,帶動了一波新年音樂會的演出熱潮,每年年底,都有七、八臺新年音樂會輪番上演,高雅演出漸入人心。同時,省委宣傳部推出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促進了高雅藝術的普及,為高雅演出在南京的升溫提供了潛在觀眾群。
碰撞 多文化背景豐富高雅藝術
當然,高雅演出在南京走熱,總伴隨著高雅藝術與市民乃至一個城市之間的文化碰撞。比如說,《42街》,這是一個百老匯的經典音樂劇,南京作為古都,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對這類"純西方"藝術的反應與國外比較起來,自然有文化的差異,因而,演出經理人曹洋洋的印象是,南京觀眾比較含蓄、矜持,很難盡情表達情感。同樣,這種文化碰撞也出現在其他高雅演出中,比如說《劉邦大帝》,雖然南京觀眾對漢文化還不算陌生,不過,對歌劇這種藝術形式卻比較隔膜,難以產生共鳴,氣氛比較沉悶。不過,在看《藏迷》時,西藏異域文化元素卻成為吸引南京觀眾的重要原因,氣氛狂熱,富有激情。因而,文化碰撞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現象,傳統與現代、國內與國際、民族與世界等等,高雅演出當然必須面對這樣的命題。
高雅藝術更多地訴諸人的精神世界,而流行藝術更多訴諸人的感官世界,不過,隨著時代、社會以及文化的發展,人們對藝術的文化品鑒往往會發生一些有意思的變化,我們其實很難明確高雅演出與通俗流行演出的區別:比如說,《42街》在美國就是一個非常大眾的演出,不過,來到中國以后,就成了高雅演出,這方面,有文化傳統上的差異,更有接受心理上的差異;比如說,中國傳統的二胡、評彈,在以前,就是市井流行演出,而隨著時空轉變,現在完全可以稱為高雅演出;再比如說,俄羅斯的芭蕾舞,原來是相對高雅的文化演出,不過,隨著各種流行感官元素的滲透,漸漸衍變成通俗流行演出了。
從觀眾的文明素養角度來說,也存在這樣的碰撞。國外,高雅演出場所,觀眾在著裝上都有比較嚴格的要求,遲到了不允許進場,觀眾之間很少交頭接耳。在國內,觀眾文明素養還有待提高。江蘇新天地演藝中心總經理楊潤森說,南京觀眾的文明素養比以前強多了,劇場內小孩滿地跑、聊天聲此起彼伏、亂鼓掌亂歡呼的現象越來越少。當然,也不能單方面苛求觀眾,比如說:由于一些客觀原因,南京觀眾接觸一流藝術大師、接觸頂尖高雅演出的機會較少;有的演出票務市場混亂,亂送票、亂贈票,一些與高雅藝術完全隔膜的觀眾走進了劇場,而真正有需求的觀眾卻缺少機會;從演出管理角度來說,劇場在秩序疏導、劇情介紹、紀律規定、文明勸導等方面還做得不夠。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各方面條件的完善以及高雅演出越來越多,觀眾的文明素養也會"水漲船高"。
融合 高雅文化成為生活一部分
文化碰撞的結果是融合,高雅演出是一個窗口,從中可以透視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文明發達程度。記者調查發現,南京高雅演出消費主
體為藝術界人士、知識分子、公務員、白領、大學生等,有資料顯示,南京這部分人口的比例在全國名列前茅,這為高雅演出在南京的進一步走熱提供了強大的市場資源,同時,越來越多的普通市民也陸續走進了高雅演出劇場,高雅藝術漸漸呈現走向大眾的良好勢頭。
如果一個城市漸漸形成一種風氣,市民請客不是上飯店,而是花錢買票請人看高雅演出,那么,就可以從一個側面來說,這個城市有文化了。在社會轉型期,文化消費尤其是高雅文化消費需求將越來越旺盛,什么時候,把高雅文化消費當作與衣食住行同步的一項生活需要時,生活才真正與藝術相融合。
南京大學影視戲劇系主任呂效平說,高雅藝術可以有效提高一個人的"情商",因為情感像肌肉一樣,也需要運作和鍛煉。從另一個角度看,情感的必要宣泄可以保持心理健康。無論我們的倫理體系怎樣嚴整,無論我們的法律制度怎樣健全,無論我們的經濟活動怎樣復雜有序,但我們還需要文化來審視我們、完善我們。
差距 制約高雅演出進一步發展
不過,我們應該認識到,南京高雅演出的走熱還處在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因素制約著高雅演出的進一步發展。
記者采訪了大量演出商和普通觀眾,大家的印象是,南京比上海相對落后:上海每年高雅演出場次約1000場,南京約300場;上海演出票零售率在60-70%,南京只有30-40%;上海票務運作相對成熟,甚至一些個體企業都可以承包銷售,而南京黃牛倒票現象仍然明顯,甚至團體票或贈票也屢屢出現在黃牛市場上。
作為六朝古都,南京文化底蘊深厚,但在文化的開拓性上還有待提高。據記者觀察,探索性、實驗性、先鋒性的當代藝術在南京很難被接納,如世界前沿的交響樂、小話劇等,有的很難吸引到觀眾,讓演出商望而卻步。因此,楊潤森說,南京觀眾在追尋傳統時,需要更加開放的胸襟和廣闊的文化視野。
在文明素養方面,不少地方也亟待提高。記者連續觀看了數場高雅演出,總體來看有了不少進步,不過,我們也看到了一個個不和諧音符:法國女音樂家布菲在寧演出時,臺下孩子上躥下跳,說話聲此起彼伏,布菲被氣哭了;《劉邦大帝》演出時,不少觀眾比較漠然,有的甚至在嘈雜中退場;《藏謎》現場,不少觀眾不顧勸阻,任意阻擋別人的視線,甚至惡語相向;《42街》,有些觀眾對音樂劇很陌生,經常出現一些不協調的掌聲或者莫名其妙的歡呼聲;郎朗演奏會上,家長里三層、外三層圍住郎朗,并急不可待地向其父親請教教子"訣竅"……
業內人士還盤點了南京的演出場所,感覺相對落后:人民大會堂,由會堂改建,缺乏專業性;紫金大戲院,座位較少,難以組織規模演出;文化藝術中心,劇場在4樓,大型演出器械很難搬運搭建;南藝音樂廳,專業條件較好,但太小,無法承擔大型商業演出。
因而,南京高雅演出的持續走熱,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