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再啟水下探寶 聚焦舟山
浙東再啟水下探寶 聚焦舟山
浙東再啟水下探寶 聚焦舟山
浙江東部沿海水下「探寶」行動昨天(29日)再度啟動。在20多天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20名水下考古隊員將在舟山群島海域展開工作。
據浙江在線—今日早報報道,浙江省文化局文物處吳處長介紹說,此次水下考古活動是目前正在進行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重要組成部分,「浙江陸地面積小,但有漫長的海岸線,古今航道密布,海上貿易來往也一直頻繁,有許多未知的秘密需要我們去探尋。」
從去年開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就對寧波海域的象山港進行了第一次的水下探寶,當時發現了近百件出水文物。時隔一年,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再次召集各路精英,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將在舟山海域尋找千百年前的古代文明。
舟山本地的文保專家稱,此次活動填補了舟山群島水下考古的空白,開創了舟山群島文物考古事業新的紀元。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林國聰介紹,這次他們在舟山海域的考古工作分為三大區域,分別為灰鱉洋海域、中街山列島海域以及嵊泗列島海域,「關鍵在灰鱉洋海域,因為目前舟山海域內相對明確的水下文化遺存點有23處,灰鱉洋海域占據了大半,這主要因為灰鱉洋海域位于古航道附近,沉船發生的幾率比較大。」
林國聰介紹說,在這次行動之前,他們已經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尋找各種線索。去年和今年,林國聰等人還分別用一個多月時間走訪了附近漁民,掌握了在出海過程中遇到的各個障礙點,「這主要是指漁民出海捕魚時,遇到的船體木構件或碗、碟等各類瓷器瓷片,它們的所在地可能就是古沉船遺址、水下文物散布點或其它的水下文化遺存。」
除了走訪漁民,林國聰們還查閱了許多文獻資料,比如民間傳說、地方志。但僅靠這些線索還遠遠不夠,「畢竟海是流動的,線索有可能隨著歲月而改變方位。」為此,水下考古中心還特意拉來了幾樣大家伙:旁側聲納、淺地層剖面儀和高精度定位儀器。「這些儀器在國際上都算是先進的,它們將幫助我們盡可能準確地發現寶物的位置。」
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張威主任出言謹慎:「灰鱉洋海域極有可能會有大的沉船,但同其它海域相比,灰鱉洋海域也有著先天不足,這里的近岸海域水流湍急,潮汐變化大,水質渾濁。這一帶多為泥質海底,經過長期的泥沙淤積,水下文化遺存可能已被泥沙覆蓋,或者經海流沖擊,水下沉船船體已散架漂移,這些客觀因素都對水下考古極為不利。」
但張威也表示,由于前期調查充分,考古隊已經掌握了相當多的線索,「如果這個月來不及,我們也打算在明年春暖花開的時節繼續來舟山考古。」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