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何用建筑傳達海派文化
今天,如何用建筑傳達海派文化
今天,如何用建筑傳達海派文化
時間:2007-10-29 00:00:00 來源:新民晚報
名家
>今天,如何用建筑傳達海派文化
上海圖書館仿佛一個直接植根于綠地之中、正在蓬勃向上發展的生命體
——“建筑大師談藝術、節能、環保建筑”之三
海派建筑文化是海派文化的衍生物,海派建筑植根于海派文化的根基中。正是海派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我們能在一個城市中看到各種各樣的建筑風格并存。那么,什么是所謂的海派建筑?它應當是中華民族文化融合地域性文化并有選擇性地吸收外來先進建筑文化在建筑藝術上的綜合體現。
我們以上海圖書館為例,來解析海派建筑的特點。上海圖書館自從建成以來,立于無數后起的高樓大廈之中,始終秀美高雅、清新而有氣勢,絲毫沒有過時和落伍之感。作為這個工程設計副總負責人和中國建筑設計大師的唐玉恩說出了個中原由:
體現中西融合的文化特點
在做總體設計時,他們選擇了力求整體簡潔和諧、風格莊重典雅的造型方案,并特別強調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整個主樓五層裙房的外墻,采用的是簡潔的三段式立面,底層全部圍貼劈斧花崗巖毛石。毛石是取自外灘優秀近代建筑的風格和手法,但他們進行了創新。唐玉恩說:“外灘的毛石是一塊塊獨立的,我們則是整體的橫向線條,這樣就更顯得舒展和大氣。這厚重的質感象征著托起知識殿堂的基座沉穩凝重,既有古典意蘊又有時代新意。”
五層裙房外墻的中間三層是簡潔的中段,每跨都有半圓形壁柱浮凸其上。柱式是西方近代建筑常用的構件。而在主入口三層高的獨立大柱上方,排列著簡化變形的斗拱,僅僅伸出梁頭的拱券結構,雖然沒有做完兩翼,但是已經有了濃厚的東方意味。
追求親切動人的細部表達
凡是比較成功的建筑,都不僅僅只在大輪廓大形象上出色,而必定還有它獨特精妙的細部表現相配合。
上海圖書館的整個建筑,遠看輪廓起伏,比例恰當,形體優美,個性獨特、如果近察,它同樣具有別致的細部內容。
東西塔樓書庫為減少光熱等輻射對圖書的影響,要根據書架的間距來安排窗的位置和密度,因此必然是窄條窗。但這要和下面閱覽室為充分采光和節能而設置尺寸盡可能大的橫窗配起來,在同一幢建筑中會很不協調、上下脫節。而現在的上圖,借助豎向窗這種形式,以“實”墻為主的書庫塔樓,和以“虛”窗為主的裙房統一為一個整體,上下延伸,一氣呵成,以蓬勃向上的生長形態和獨有氣勢,在上海的高層建筑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建筑風貌。
為使豎向窗不顯得單調,裙房第四層的跨中,又以小柱和半圓形窗來收頭,相互配合并講究構圖比例,既保證了閱覽室的采光又突出了壁柱,以虛托實,強化了柱的形象。
上海圖書館建筑的體量很大,橫向有一百幾十米,如果外墻缺乏變化,就必然導致單調乏味,因此,同樣是柱,建筑師也結合樓內的不同功能,將它作了壁柱和廊柱的不同表現處理。北向立面用獨立廊柱,西向立面則設置柱廊的透空構架,還在它的頂部配上弧形遮陽板。這樣,不同形式的柱式,使得建筑在橫向上與人的視覺最接近的部分,顯得既連貫又富有變化韻律,具備了強烈的整體美感。
國際上有名的大型公共圖書館,總是植根于這個城市的文化環境中,并與之融為一體的。上海圖書館建筑也已成為上海海派文化的有力表達者了。
人物介紹
唐玉恩:1944年5月生,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建筑設計大師、上海市科技精英。她主持了50余項大、中型公共建筑設計及50余項方案競賽等設計,多次榮獲各種獎項。
 |
|
| 裙房外墻的毛石裝飾和閱覽室的寬幅豎條窗 蔡熙福、倪既新 |
|
|
| 上海圖書館建筑已成為上海海派文化的有力表達者 蔡熙福、倪既新 |
|
|
| 同樣是柱,建筑師也將它作了壁柱和廊柱的不同表現處理 蔡熙福、倪既新 |
|
裙房閱覽室的寬幅豎條窗和半圓收頭窗,以虛托實,強化了壁柱的形象 蔡熙福、倪既新
西立面的柱廊透空構架。柱的變化處理使建筑左右連貫并富有韻律 蔡熙福、倪既新豎向窗以蓬勃向上的生長形態和獨有氣勢,形成了上圖別具一格的建筑風貌 蔡熙福、倪既新用直角的同色異形面磚來表現各個立面上橫向的線條,和半圓券窗上的立柱和券心石 蔡熙福、倪既新
主入口處臺階式后退的建筑平面和高柱廊構架圍合的廣場空間 蔡熙福、倪既新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