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吳作人《解放南京號外》 |
![]() |
| 徐悲鴻《曲阜孔廟太和元氣坊》 |
![]() |
| 王川 《再見吧!小路》 |
從本月起,國內各大拍賣行的秋季大拍開始陸續登場。12月3日-4日,2007年北京華辰秋季大型拍賣會將于北京開槌。其中的油畫專場,則以前輩藝術家、“中生代實力派”、“當代”暨年輕藝術家和經典版畫為列,力圖以多元化、多樣性呈現當今中國油畫畫壇之貌,構成了2007秋拍“中國油畫及雕塑”專場的基本格局。 領銜前輩——大師 前輩畫家中,尤以徐悲鴻的《曲阜孔廟太和元氣坊》最為突出,作品典雅沉著之韻味、恣意灑脫之風范,當為畫家成熟時期的創作。不難看出,此一時期其融匯中西的創作面貌已經確立,作品風格已臻完美。潘玉良的《巴黎達累奇亞大街》和《雙馨》均創作于1936年。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6月2日上海《申報》同日刊發了二則廣告,潘玉良的畫展和評劇前輩老白玉霜的演出同時在上海舉行,其間潘玉良專程觀看演出,因有感于二人出身于底層的相同身世及各自來之不易的藝術成就,感慨萬千,惺惺相惜,遂將《雙馨》贈予老白玉霜,以作紀念。畫中二尊瓶花實為各自化身,寓意深刻,耐人尋味,作品集佳作與佳話于一身,輾轉60余年,今日得見實屬難得。此外,顏文樑、周碧初、陳抱一均有風景作品入選。 吳作人油畫《解放南京號外》創作于1949年,1949年4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北平(北京舊稱)印發“號外”,舉國歡慶。吳作人和夫人蕭淑芳攜女兒隨歡慶的人群一起走上長安街,滿懷激情地融入其中,并用一張張現場速寫生動地記錄下那一幕幕歡樂的場面和激動人心的感人景象。回到家中,經過選材、打稿、構圖和找模特兒畫像,一幅具有里程碑暨劃時代意義的經典油畫《解放南京號外》終于誕生了。迄今為止,這是國內唯一一幅記錄南京解放時的北平、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藝術珍品。也是新中國美術史上在董希文先生創作的油畫《開國大典》(1952年)之前,唯一一幅表現解放南京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題材的繪畫作品。無疑也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特定歷史時期內的代表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美術史地位。稱譽此畫為美術館級的重要作品暨藏家首選毫不為過。 中堅力量——中生代 本場中生代實力派畫家遴選于藝術水準與市場表現俱佳者,并以其各時期頗具代表性作品為主,包括艾軒、陳衍寧、陳逸飛、陳丹青、楊飛云、王沂東、朝戈、王巖、周春芽、葉永青、賈滌非、胡向東、閻平、劉虹等,均已在中國畫壇確立相對穩定的學術定位,也是藝術市場一直追捧的藝術家。其中,艾軒的《山那邊》是2007年新作。陳丹青創作《周恩來青年時代在天津》(1977年,共七幅)、賈滌非的《行走圖》、楊飛云的《晚秋》、朝戈的《憩》同為藝術家成熟期的代表作,藝術語言與精神內涵的求索與追尋,已經決定了它們必然成為特定時期畫家們的精品佳構,亦為藏家青睞之選。 與此同時,趙開坤、王承云、朱毅勇、祁海平、戴都都、王劍、何大橋、白羽平、關鍵、王川等均有作品登場。其中,王川的油畫《再見吧,小路》原創于1980年,是傷痕美術的代表作品,深深打動了曾有著相似經歷的知青一代,也改變了中國當代美術的現實主義傳統,從而確立其在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學術地位與美學價值。作品一經問世即獲文化部優秀作品獎和四川省優秀作品獎。今次上拍,即是對逝去歲月的紀念,又是對歷史與青春的緬懷。 進入九十年代,當代藝術呈現出向縱深化、多元化同步迅速發展的局面。曾梵志《第一種姿態》內的血色成為他后來作品中具有標記性的色系。潘德海《全家福》把藝術功能幻化為觀念表達的工具。崔國泰《大飛機》是其為東北重工業遺骸制作的“肖像”。匡劍《漂浮的聲音》力圖把寫實與寫意融為一體。章劍《岸邊的男子》是其藝術風格從語言運用到主題變換轉折時期的代表作。沈曉彤《少女》空寂的畫面給人一種奇特的心靈感受。《像水花四濺的快感記憶 NO.2》呈現出鄧箭今典型的創作圖式。盧昊《碰碰車之二》簡潔的畫面意在觀念。周嘯虎《牌局》將尋常娛樂蘊含精神意味。《詩學手稿系列》是洪磊早期的作品,充斥困惑與靈感。李天元《青銅時代》帶給人是更多的思考。姚宏儒《紅頭繩》以肖像捍衛著自己的理想與追求。 市場新資源——“70后”與“80后” “70后”藝術家中佼佼者早已被時下狂熱的市場逐獵。馬軻的《夢境》、劉志懿的《帝國百科全書——未完成的記錄》、沈娜的《不要哭》、趙曉佳的《寂寞大工廠》系列組畫、周金華的《燃燒》,以及“80后”藝術家宋洋的《用另一種語言》,均顯示出藝術小將以雄厚的實力和氣魄進軍當代藝壇的決心。 經典版畫助陣 經典版畫一向是華辰力薦的藏品,此次所征件件精品,值得珍藏。其中,古元的《祥林嫂》(1956年)為藝術家重要代表作之一,多次發表,并輯入中學語文課本。羅工柳《李有才板話》共16幅,作于1946年,是為趙樹理小說《李有才板話》所作木刻插圖,在1946年延安《解放日報》連載,羅工柳曾以“風、神、趣、韻”四個字說明作品何以能夠傳世。酆中鐵《活躍的游擊隊》、《救亡壁報》作于1937年,《誰無姐妹誰無妻子》、《肉搏戰》、《你的家鄉》等均作于1938年。更值得關注的是,本場還征集到抗戰時期《抗戰日報》和《晉綏日報》曾刊登并使用過的各種刊頭、插圖、票幣、印章等木刻作品,共計62幅,可謂方寸之間,時代風云,保存至今,不可多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