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碗
媽媽的碗
媽媽的碗
我在大巴扎上流連,眾多精美的工藝品,看得人眼花繚亂。小販們不時地用半生不熟的漢語,熱情地招呼著我前去選購。我搖頭再搖頭,一心想要找尋和田產的木質碗、勺。
和田有著用木頭制作碗、盤、勺等木器的悠久歷史。在距今2000年前的古墓及尼雅古遺址中,都曾經出土過木盆、木盤、木碗及其他木制品。這些木制品,用銀白楊、泡桐、柳樹、杏樹、棗樹、桑樹等木料制成。
和田的木器制作藝術,世代相傳,工藝也越來越精湛。根據生活需要,工匠們制出了木盆、木桶、木盤、木碗、木勺、木缸等10余種。木碗的樣式有多種。裝飾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天然花紋,一種是人工彩繪。天然花紋,自然美麗,獨成一景;彩繪木碗,在底色上施彩,花樣豐富。
天然花紋的木碗,盛開水不裂,掉在地上不破。過去,和田的維吾爾族人,常用木碗盛放各種飯菜或是制作酸奶,就是看中木碗不燙手、降溫快的優點。他們用木盒保存發面、玫瑰醬、無花果醬、酥油、羊油等,據說不易變質。
一套彩漆木碗,讓我動了心。木碗被旋的圓潤光滑,木頭本身的花紋,深一抹、淺一縷地,成就了一幅抽象水墨畫。棗紅色的木質,本身已很漂亮,而工匠們還不滿足,又在碗的外沿,彩繪上美麗的花邊。花邊是典型的民族圖案樣式,碗口處,一圈黑邊做了底,將上面紅色的果實,襯托地分外妖嬈;一些似經文般神秘的花紋,點綴其間,在簡潔中透著濃烈,一如維吾爾族人火熱的性情。
守攤的,是一個年齡不大的維吾爾族俊小伙。只是他報出的價格,遠遠超出我的預料。看我猶豫,小伙子開始勸說:“多么漂亮的碗,全是手工做出來的。木頭碗,用多少年都摔不壞。以后傳給孩子們用,孩子們會覺得是媽媽的碗,那多好。”我被小伙子那句“媽媽的碗”說動心了,沒有再還價,爽快地買下了這套木碗,那還是在十幾年前的事。
東西越用感情越深,我是信奉這句話的。收藏的這套木碗,盡管不會用它們來吃飯,卻也偶爾使用一下,譬如我拿小號的當手機架;而那只大碗,則在節日里用來盛放干果。藏品的充分利用,讓家既浪漫又不凌亂,收藏便有了更多的樂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