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革命博物館40多年接待3000萬觀眾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40多年接待3000萬觀眾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40多年接待3000萬觀眾
巍巍井岡,重巒疊翠。群峰環抱的茨坪挹翠湖畔,一座江西客家圍屋風格的宏偉建筑依山面水,那寓意深刻、設計別致的紅色屋頂,在陽光的照耀下似風展紅旗,鮮艷如畫。
10月27日,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建設“一號工程”之一的江西省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竣工開館。這座全面展示我黨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發展歷程的遺址性博物館,就這樣以獨特的建筑語言告訴來者:點燃起革命“星星之火”的井岡山,革命紅旗代代相傳。
40多年接待3000萬觀眾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是1958年國家文物局批準興建、1959年國慶10周年正式對外開放的我國第一個地方性革命博物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幾個金色大字,是朱德同志1962年3月重上井岡山時的親筆題詞。
博物館館藏文物近3000件,珍貴文物就有當年毛澤東撰寫《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時用過的油燈、硯臺和朱德在井岡山挑糧用過的扁擔等。此外,還收藏黨和國家領導人、著名書畫家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的墨寶真品數百幅,保存老紅軍戰士的電視錄像和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朱德重上井岡山時的電影資料片幾十件。
從1959年到2005年的40多年間,博物館接待了來自158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友人、僑胞、港澳臺同胞和國內觀眾3000萬人次。在五百里井岡之中,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和眾多的革命遺址形成一個整體,成為一個沒有圍墻的博物館,成為人們陶冶情操、振奮精神的生動課堂。
但是,隨著革命文物的增多和紅色旅游的迅猛發展,舊館無論從接待能力還是展品陳列方面,都難以適應新的需求。
2004年,中央啟動了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建設“一號工程”,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成為其中3個重點項目之一。2005年9月29日,井岡山“一號工程”建設項目奠基典禮在井岡山茨坪舉行。
按“一流精品工程”標準建新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是指以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為主體,以11個革命舊居舊址為輔翼的大型改擴建和維修保護工程。歷時兩年多,總投資達2.366億元。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新館占地面積1.782公頃,主體建筑為四層框架結構,總建筑面積20030平方米。在外觀設計構思上,新館的總體造型吸取了江西民居的建筑元素,同時又使用現代化的建筑材料進行詮釋,整個建筑依山就勢,完美地融入周圍的環境,成為具有井岡山特色的標志性建筑。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新館建設。省委常委會多次專題研究井岡山“一號工程”建設問題,強調“一號工程”是一項重大政治工程,提出“三個確保(確保質量,確保安全,確保進度),一個保持(保持在全國一號工程三個項目中的領先地位)”的總體要求。項目開工后,省委書記孟建柱以及前后兩任省長黃智權、吳新雄經常過問工程建設情況,孟建柱不僅親自審定有關設計方案,而且多次視察建設工地,提出具體要求。為了把“一號工程”建設好,2004年11月,成立了由原省委副書記彭宏松為組長,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劉上洋,副省長凌成興、孫剛為副組長的江西省井岡山“一號工程”協調領導小組,具體領導井岡山“一號工程”建設。
“從項目立項開始,我們就嚴格按照一流精品工程的標準進行設計、建設、布展,確保完成好黨中央交給我們的這一光榮而又神圣的任務?!眲⑸涎笳f。
據介紹,從2005年開始,先后有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江西省第一建筑責任有限公司等20多家省內外單位參與了井岡山“一號工程”建設,使得整個工程能夠如期高質量地完成。
再現場景震撼心靈
新館的特點,一是“大”――僅展廳面積就比原館擴大了3倍,徹底改變了舊館陳舊、破損,展室太小、大量革命文物不能布展以及原有設施不能有效保護文物的狀況;二是布展的高科技手段“多”――在陳展手段上,改變了舊館陳列形式落后呆板的局面,大量運用聲、光、電等現代化的展覽手段和豐富的表現形式,著力刻畫中國共產黨人以及革命先驅的光輝業績,融紀念性、歷史性、教育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為一體。
步入序廳,一幅巨大的“井岡山主峰”景觀畫,峰巒疊翠,瀑飛泉涌。主峰兩側兩組井岡山英雄群雕像,引人駐足凝視。主峰前一盞由青銅鑄成的巨型油燈雕塑,配以燈光效果,熠熠生輝。
如果說在各展廳中的珍貴文物、文獻資料和栩栩如生的國畫、油畫、漆畫、連環畫及雕塑,使觀眾得到心靈洗禮的話,那么,那些用高科技手段復原的真實場景,則給觀眾帶來心靈的震撼。
據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陳列部主任陳國祿介紹,為了強化陳展效果,新館增加了19處融陳展、造型藝術與聲光電、多媒體藝術為一體的大型場景。如“紅軍洞”復原一個幽奇深邃的山洞,二潭飛瀑傾瀉而下,觀眾穿越其中,可真切感受井岡山斗爭時期軍民訓練生活的情景;走向勝利廳則是一個跳躍式體驗景觀,綜合運用半景畫、模擬實景、視屏、雕塑等展示手段,將中國革命進程的重大歷史階段濃縮組合在一起,讓觀眾在參觀游覽時,深化對“井岡山斗爭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開創了中國革命嶄新的紀元”主題的理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