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油畫不能惟名家是從
“紅色經典”油畫不能惟名家是從
“紅色經典”油畫不能惟名家是從
“紅色經典”油畫經過2005年精品迭出、高價涌現的增長期后,2006年開始顯得有些低迷。一批佚名作品出現于2006年的“紅色經典”油畫拍賣市場,這表明精品征集已有一定難度,于是退而求其次來充實“紅色經典”拍場。筆者對2005年至2006年“紅色經典”油畫拍場中“文革”時期佚名作品的成交情況分析后,發現上拍的9件“文革”時期佚名作品流拍6件,流拍率高達67%,這在“紅色經典”油畫整體形勢看好的大前提下來看,無疑說明了“文革”時期佚名作品行情低迷。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三點:一是藏家往往會根據拍賣公司對拍品的估價來衡量拍品的價值,考慮它是否值得投資。而拍賣公司對佚名作品的估價大多非常保守,基本在3萬元以內,少有超過10萬元者。競拍者如果自己心里沒數,或者容易被拍賣公司估價引導,往往會對這批作品沒有信心。二是競拍者的精品收藏意識或名家情結成門檻,根本不會考慮拍場中的佚名作品。三是收藏界對于“文革”時期藝術品的收藏價值認識還不夠,認定署名作品,目光停留在藝術家的名望以及“文革”時期藝術品的藝術價值上,而忽視其作為不可再生的文物所具備的歷史價值。這也是導致佚名作品流拍的一個原因。
筆者認為上述收藏觀亟待調整,用長遠眼光來看,“文革”時期創作的佚名作品極具升值潛力,是紅色拍場中的“潛力股”。聰明的投資者不宜把眼光只放在名家創作的“紅色經典”油畫作品上。
由于“文革”時期的“紅色經典”油畫與其他題材相比,具有獨特個性與不可替代的審美價值,并具有特殊的史料價值和較高的收藏價值。首先,應該明確“文革”時期出現佚名的“紅色經典”油畫是有原因的,這種產生與當時文化環境、時代特色和政治背景有關。“文革”時期藝術家大多在作品上不署名,只署“某單位供稿”或“某某集體創作”。因此,“文革”初期的宣傳油畫一般都為佚名作品。況且很多佚名作品也出自名家手筆。所以在判斷“文革”時期油畫作品的價值時,應該尊重作品具備的不可再生的文物價值,不能惟名家是從。
其次,應該看到“文革”藝術品在海外巨大的需求和較高的市場行情。在西方,“文革宣傳畫”的價格逐年攀升,目前一般比國內高約10倍左右。面對“文革”藝術品資源有限、需求市場巨大的局面,筆者認為目前在國內投資“文革”時期的佚名油畫作品是非常理性和長遠性的選擇。一些“文革宣傳畫”僅僅是油畫的印刷品和復制品,既已在國外獲得高價認同,更何況是“文革”時期的油畫原作。這些佚名“紅色經典”油畫購藏,目前尚不是市場追捧的熱點,投資成本不太高,具有原始積累的可能。
當然,在投資這些佚名作品時,不能盲目沖動。主要是防假,因為油畫有暴利存在,故造假者會鋌而走險。許多“紅色經典”油畫因為歷史原因,其蹤影往往撲朔迷離,于是也常常被造假者或盜賣者盯上。而佚名作品,更容易出現偽作,偽作意味著佚名作品的文物價值完全喪失,所以在收藏時一定要練就眼力,嚴格把關。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