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貼花吉州窯
剪紙貼花吉州窯
剪紙貼花吉州窯
吉州窯是古代江南生產民間日用陶瓷的民窯瓷場,始燒于晚唐五代,發展于宋朝,明末終燒,其燒造歷史有1200余年。它博采眾長,集南北各窯制瓷藝術之大成,成功地仿燒了定瓷、龍泉瓷、青花瓷。同時,又將民間剪紙工藝成功地運用于制瓷裝飾,形成了質樸、明快、生活氣息濃郁的剪紙貼花裝飾藝術,成為獨樹一幟的陶瓷工藝。本文權對吉州窯的剪紙貼花藝術談點粗略的看法。
剪紙,是中國民間傳統裝飾藝術,早在漢唐時期,民間婦女就有使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花鳥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后來逐步發展為用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人物圖案。家庭主婦們靠一把剪刀或刻刀和紙,就能剪刻出喜愛的花樣,如北方的窗花、南方的鞋花、帽花等。而把剪紙藝術運用到陶瓷的裝飾上,與陶瓷相結合,則是宋代吉州窯的獨創。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吉州窯的工匠憑借優越的自然條件和一雙巧手,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用泥塊、紙張等簡易材料,創造出具有濃郁鄉土氣息、風格獨特的剪紙工藝,這種剪紙貼花裝飾瓷,給人以古樸自然的韻味,形成吉州窯產品獨具的淳樸風格,使民間瓷器放出異彩。剪紙貼花藝術的出現,也與宋時上層社會飲茶、品茶風尚極盛有直接關系。北宋陶谷《清異錄》“茶百戲”條載:“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叟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漏影春”條載:“漏影春法,用鏤紙貼盞,糝茶面去紙,偽為花身,別以荔肉為葉,松實、鴨腳之類珍物為蕊,沸湯點攪”。可見,剪紙貼花裝飾工藝是“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而產生的,是漏影春法的繼承和發展。
吉州窯的剪紙題材,大都是工匠們熟悉和喜歡的東西。大致為動物、植物和吉祥語三大類,采用“寓意”的表現手法,而寓意的主旨不外乎為祈福、祝福、納福等,其間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美好愿望,表達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