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
回歸
回歸
民間有金龜放生多年后又回到主人家的動人傳說,我則經歷將偽品丟到長江后又回歸珍品的幸事!
那是多年以前,我初涉古錢幣收藏時,盲目地購藏了一枚南宋紹熙元寶背穿“四”錢幣。對照剛買的錢譜一看,好家伙!書上標價四萬元,一級!拓圖旁還有批注:“折五型試鑄幣,未正式行用,存世絕罕!”該錢呈大紅色銹,間或還有少許浮泛銅綠,錢幣常識有南方出土的古幣,因地氣潮濕銹蝕疏松,我便幼稚地認定自己得到的是珍品,心里還喜滋滋的。
于是將其拓圖寄給河北某處鑒定,回信說:“不太像,要見實物。”我又將實物寄去,結論是“仿鑄品”。我一氣之下將該偽品丟入長江,但卻留下其拓圖。
打這之后,我便潛心學習古錢幣收藏知識,還拜結很多錢幣鑒賞和收藏專家。多年來,我一點一滴地學習錢幣知識,每周都去泉市長見識,決心煉就一對“火眼金睛”,還做下心得筆記10多萬字。
盡管如此,家中無“鎮宅之寶”時時困惑著我,又有些灰心喪氣。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去年夏季的一天上午,我去逛泉市時,一位老攤主將我多年前遭遇過的罕世真品——紹熙元寶背穿“四”折五型大錢現于眼前。
這攤主主要經營瓷器,對古錢幣似懂非懂,我看他急于出手的樣子,心想他也不確定這幣的真假,八成是當作偽品了,出手價也令人可笑之至,我毫不猶豫地將錢塞給他,急步離去。
回到家里,我將該珍品對照錢譜細細品味:該紹熙元寶背穿“四”折五型大錢,其徑3.5厘米,厚0.2厘米,重12.1克。錢文書風與真品如出一轍,紅綠銹色根植入骨,自然大方;銅質古樸熟舊,實乃光宗皇帝之尤物也。頓時眉頭舒展。為進一步確定,我又請錢幣收藏專家“掌眼”,均認定其屬真品。
南宋從孝宗皇帝開始著手統一錢幣形制,要求鑄錢大小嚴格一致,解決了北宋以來鑄錢當值大小不一的混亂局面。此外,南宋翰林大學士洪邁《容齋隨筆》也對紹熙四年試鑄大錢的原因有詳實介紹,主要是冗官冗員成倍增加,朝廷經濟困難。該錢試鑄發行后立即遭到百姓的反對和抵制,便胎死腹中,所以今存世極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