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寶 帶來的不能只是震驚
砸寶 帶來的不能只是震驚
砸寶 帶來的不能只是震驚
十多檔電視收藏類電視節目,讓收藏從神秘的光環中走向大眾,電視的普及和娛樂性,帶給收藏界的沖擊不可低估——
調查顯示,收藏是與有價證券、房地產并列的三大投資熱點之一。熒屏上十多檔收藏類節目“你方唱罷我登場”,為爭奪收視率,制作方紛紛使出殺手锏,令人咋舌的天價、影視巨星的捧場,直至懸念驟起緊張刺激的砸寶,專家驚呼“收藏節目過多過濫”, 娛樂原則的電視節目,與收藏這個古老精靈共舞,是奉獻文化大餐還是其他什么……
其實砸寶與否并非爭論的話題,需要直面的,是大眾化娛樂工具對收藏所起的作用:引導還是誤導、促進還是攪亂、權威還是戲說、有趣還是噱頭,電視撩起收藏神秘面紗的同時,給傳統的收藏概念注入了新的內涵。電視無法回避收藏文化的特殊性,而收藏文化又在電視網絡等媒體的影響下,改變著古老的容顏,“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是否還是 “舊時王謝堂前燕”。
砸寶:緊張刺激的背后是什么
歐陽長橋:讓精品的光輝更閃亮。
北京電視臺的《天下收藏》欄目,最后那個環節很吸引人,王剛拿起紫金錘把瓷器贗品砸得粉碎;用判官筆將假畫判上巨大的紅叉。將贗品砸碎這一動作,活靈活現地表達了人們對贗品的深惡痛絕。文物贗品,古已有之,贗品流傳、貽害不小。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驅動下,越來越多的贗品充斥坊間,其丑陋粗俗,讓我們精美絕倫的國寶蒙受了羞辱。尤為嚴重的是,贗品流傳,混淆視聽,將研究引入歧途,長此以往,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將大打折扣。去偽存真,不但是將贗品砸得粉碎,更是還了真品以清潔的空間,讓精品的光輝更加閃亮。
張存武:收藏投入的情感能否扛得住這重重一擊。
我喜歡收藏,經常光顧拍賣會,偶爾也會到文物商店、舊物市場轉轉,我覺得不應該砸。贗品是挺討厭,但不一定非要砸了它。每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甚至寄托了幾代人的情感,這些故事的美麗、這些情感的濃厚,并不因藏品的真贗而有任何變化。在電視上,我看到一幅畫,被劃上刺眼的大紅叉,真的只能扔掉了。那個擁有者當時就流淚了,那是她上輩人留給她的東西,其中感情的因素比真贗更重要,就這樣毀了,割裂了兩代人的情感。這種打擊對收藏者的心靈傷害是很大的,我不知道她將來還有沒有心情和勇氣去做收藏,她的這個創傷何時能夠真正愈合。
文大洪:大眾傳播如何影響收藏小眾群體。
護寶這個環節是電視節目的一個設置,是為了結合電視的娛樂性,提高收視率,擴大影響力,對這個操作無可厚非。到底該不該砸掉贗品,我覺得倒是可以商榷,瓷器可以砸、書畫可以劃,那要是銅器呢?難道現場弄個熔爐化了它?要是木器呢?難道現場點火燒了它?這樣的環節設置,其實給節目自身設置了障礙,把能上節目的藏品質地種類給束縛死了。
現在全國的電視節目中,有十多檔收藏類節目,從東北到西南、從沿海到內陸,很多省市臺都有這類節目,這說明,收藏已經成為大眾生活中的一部分,至少是一個重要的領域。大眾傳播媒介的電視,在收藏這個古老的領域,在力爭做得更好。探討贗品應該不應該砸掉,永遠是各執一詞的舌戰,而大眾傳播對收藏領域小眾的影響、新媒體對傳統收藏理念的改變、大眾傳播時代如何看待這種變化,是更重要的研究課題。
熒屏掀起收藏神秘蓋頭
李 臣:電視是個大課堂一個廣渠道。
與過去三五同好之間面對面交流不同,電視在收藏人中建立了一種新的交流方式,成為收藏人生活中的一個部分。收藏要了解不同檔次、不同方面的內容,電視成為了一個廣闊的大課堂,瓷器、書畫、青銅、玉器,各個門類的東西都有,內容豐富而廣闊。與查書看資料的學習方式不同,電視的影像、聲音等,使收藏人能全方位學習,收藏節目對收藏領域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相當一部分收藏人中,收藏類的電視節目豐富了他們的收藏生活,已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項內容,哪一期不看,都會覺得是一個損失。電視這個交流渠道,在收藏領域的影響是積極的、巨大的。
歐陽長橋:天使和魔鬼之間。
電視對收藏起到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但促進的是什么?是娛樂,寓教于樂,落腳點還是樂。所以出現了把收藏和文物研究的嚴肅專業性質變味現象,通過故弄玄虛吊人胃口、虛張聲勢吸引眼球,把嚴謹的學術問題庸俗化,把深刻的文化內涵膚淺化,把深厚的知識底蘊金錢化。電視在普及文物知識、提高全民文化品位的同時,扮演著天使和魔鬼兩個角色,相當一部分電視節目庸俗、膚淺和唯利是圖,對收藏和文物研究是不健康的,知識是要嚴肅、系統、權威的,而娛樂、炒作、媚俗,注定是不會長久的。
張存武:知識和價格是我最關心的。
我喜歡看電視中的收藏節目,因為每個人的知識都有限,能借到的書和資料很少,通過電視能看到那些珍貴的資料,得到重要的信息,有些是想都不敢想的珍貴資料,不是電視,我們根本不可能看到。我最關心收藏品的價格,這東西真正價值是多少,反映了它的檔次。可是鑒定專家能鑒真假,他們給出的市場參考價格能不能用來參考,是個挺麻煩的事。
文大洪:電視撩起了收藏的神秘面紗。
提起收藏,大家都覺得很神秘,這個群體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大眾傳播的電視和網絡,都對這個古色古香的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把收藏推到了公眾面前,撩起了收藏的神秘面紗;另一方面,它也把大眾觀念引入了收藏界,對收藏的內涵和外延都起著微妙而巨大的影響。這些影響潛移默化但很深刻,是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收藏不再是藏寶、把玩、不再是玩物喪志,不再是王公貴族、富商巨賈的專利,不再是金石書畫、鐘鼎瓷器等國寶,門類繁多的收藏使公眾生活充滿樂趣,更使收藏的概念和內涵有了深刻的擴展。收藏不單是文化、修養、樂趣、素質,現代收藏的投資、娛樂等功能,使收藏的世界變得更廣闊。
收藏內涵悄變意義深遠
李 臣:投資理念進入收藏,但藏而不露的依然大有人在。
現在收藏領域的范圍和玩法有了新的變化,現代的投資理念成為收藏領域內的重要內容,也是需要的,與過去的鑒賞把玩、陶冶性靈不同,收藏的視野更開闊了,收藏人接受了投資的理念。一部分人收藏的目的就是為了投資升值,收藏人接受投資概念,面對了收藏投資升值這一現實,過去的收藏文化對這些是不贊許的,好像這是不入流的俗務,與文雅的收藏文化無關。現在更多的人接受了投資,寬容和承認了這種觀念,從過去狹隘的觀念中走出,收藏文化本身也顯得更加大度和豐富。也還有一部分人保持著過去藏而不露的收藏理念,一是個人珍貴藏品不公開的藏而不露;另是收藏人對某物的看法繼續藏而不露,大家對一件東西的看法會有爭論,甚至是截然相反。電視、網絡等交流方式多了,更多的人愿意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收藏人中繼續藏而不露的依然大有人在。
歐陽長橋:投資恰恰說明藏品尚未入藏。
現在投資理念深入各領域各階層,收藏領域內投資大軍縱橫馳騁,能不能漲、能漲多少,不少人炒股般地躋身收藏行列,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現實,但恰恰是收藏的異端。
收藏不是交易,與做買賣不同,投資升值是收藏的附加因素。從時間段上說,從甲手中流到乙手中,這個中間過程可能會升值,但這個升值的時間段,不是收藏,是投資交易。雖然現在大家覺得投資收藏是一種風尚,甚至是文雅的行為,但這只是藏品走在收藏的路上,還沒真正成為藏品。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家,現在投資因素過高,交易階段正說明藏品還走在交易的路上,尚未入藏。收藏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本身也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價值不是鈔票價格能衡量的。文化的傳承和保存,與市場交易是涇渭分明的兩個方向。
收藏文化立足于保護、保存、研究、傳承,而交易呢?在金錢紙幣的流動中,能否肩負這一使命?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收藏是收而藏之,交易充其量還只是在“收”的動作過程中,離“藏”的狀態還有相當的差距,離收藏之后的研究、保存等文化價值相去更遠。
張存武:收藏并投資著,體會雙重快樂。
收藏與投資不矛盾,我也不反對有些人收藏就是為了投資升值。收藏你可以自己欣賞,也可以與人交易,如果獲得巨大利益,能夠體驗收藏和收益的雙重快樂,何樂而不為呢?我身邊有不少人是為了升值而投資收藏,但這并不影響他們收藏的樂趣,反而有一種患得患失的牽掛,我覺得也挺有意思。收藏與投資不能把它們完全對立起來,好像收藏本身就只能藏寶,不能交易。
我覺得收藏與投資不是水火不相容,過去的收藏家,也有轉讓、交換的情況。同一件器物自己有重復的多余的,或者興趣改變了,就轉讓給其他收藏家,或是換來自己更感興趣的藏品,這也是傳統收藏中的常見現象。當然這種轉讓、交換、交流也現代意義上的投資概念不一樣,但至少說明傳統收藏文化中,并不只是藏寶。現代收藏人中,體會收藏和升值雙重快樂的人不在少數,正因為升值,收藏才更有魅力,更吸引人。如果沒有升值,收藏只是單純的興趣愛好,恐怕不會有這么多人,不會有這么大的影響。
文大洪:收藏節目做好非常難。
目前全國各臺大約有十五檔收藏類節目,但做好的不多,收視率、影響力不一。大家在傳播收藏文化的同時,都在想方設法地提高收視率,這也就是為什么會出現關注投資概念、采取娛樂形式了。
收藏類的電視節目,必須在娛樂性和學術性中尋找最佳結合點。收藏類的節目,要在娛樂性和學術性的夾縫中尋找一席生存之地都不容易,做出權威來就更加困難。為了吸引人,提高收視率,就在娛樂性上下功夫,節目人員自做主張地關注收藏品的經濟價值,動不動就會出現天價數字,甚至出現砸寶這個安排,這也是為了收視率。真品能夠吸引起關注、砸贗品的緊張刺激也是為了吸引觀眾,真贗在這里作為節目關鍵環節顯得更重要。
收藏文化,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收藏人也是一個頗為獨特的受眾群體,公眾對收藏文化的認識也比較特殊。電視、網絡等新媒體在影響和改變著收藏的同時,也要遵循收藏界的游戲規則,摸準收藏界、收藏人、收藏品的脈,節目內容與形式在收藏人心中才會有更高的地位,社會公眾對收藏才能有更深刻的認識,收藏文化才能真正提高品位。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