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華天寶 國窖奇葩
物華天寶 國窖奇葩
物華天寶 國窖奇葩
暖風熏得游人醉,風吹窖酒滿城香。瀘州是一座飄香的城市,醉人的酒香、彩旗飄飄的老窖廣場就是瀘州的序幕,也是這座文化名城的壓軸戲。瀘州自古出好酒,作為中國濃香型白酒發源地,瀘州的釀酒史可追溯到秦漢時期。早在漢代,司馬相如就寫下了“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吾悠思兮,落筆成賦”的辭賦,瀘酒的醇香美味,讓詩人妙筆生花。歲月悠悠,時至今日,瀘州老窖成了珍貴的歷史文明和現代釀酒科技的集大成者。
瀘州老窖悠久的歷史造就了一批極具觀賞性的旅游景點,以瀘州老窖濃香鼻祖、文化淵源、科技典范、名酒企業的優良形象為基礎,以“名酒文化”旅游為主線,集國窖廣場、安寧科技工業園、羅漢釀酒基地、瀘州老窖大酒店、制曲生態園、八仙洞、醉翁洞之精萃。
走進國窖廣場,“中國第一窖”五個大字格外醒目。79米長的“吃酒圖”讓瀘州的釀酒史歷歷在目。穿越古窖址,飲過龍泉水,拐過船山樓,便是廣場的經典——百年窖池了。明清時期手工釀酒作坊留存下的460口老窖窖池,并以其獨一無二的經濟、歷史和文化價值成為世界釀酒史上的奇跡。其中,建于公元1573年的1573“國寶”窖池群保存最完好、持續生產使用時間最長,不僅是釀酒窖池、活文物,更是歷史和文化的載體,被譽為“中國第一窖”。窖池中600余種有益微生物,成為決定瀘州老窖主體香成分的菌種。
沿襲古老操作工藝的釀酒作坊、品酒閣,文思風流的龍泉碑記和省級重點保護文物龍泉井、風格獨特的酒史浮雕圖、瀘州老窖酒史陳列館、文化長廊、參觀走廊、天下第一酒道場、釀酒工藝演示系統、江陽酒肆、船山樓……酒文化在這里古色飄香。
蜀酒濃無敵
瀘州擁有外地人最不可能模仿和引進的美味享受——船上吃魚。到長江邊漁船上吃魚成為不少外地人到瀘州的必修課。瀘州江魚鮮美細嫩,魚肉潔白細嫩有如凝脂。江魚肉厚刺少,紅油燒燉,你只會覺得鮮而忘其辣。瀘州江魚鮮香細膩而無一絲土腥之氣。難怪江魚要比河魚、塘魚價格高,高就高在它難得的好味道。
杜甫有詩云:“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長江邊上的小城瀘州,占據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文化優勢,這里的人們生活平和而閑適。瀘州多民族雜居相處,富饒的物產孕育了瀘州好客、善飲的待客方式,崇尚酒禮、酒儀、酒德,無酒不成席。瀘州出好酒,它是飲譽中外的濃香型白酒瀘州老窖的發源地。
固態發酵釀酒是中華民族的創舉,在世界釀酒工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顯著特點是泥窖發酵,天然生香,而且窖池越老,酒質越好,固有“窖老者尤香”之說。有案可稽的瀘州老窖窖池于公元1573年由舒家建窖,當時作坊名稱為“舒聚源”。明代舒聚源酒窖又叫“鴛鴦窖”,它有兩層含義:一是建窖人賦予其“吉祥長久”的美好愿望;二是四口窖池每一個坑由兩個小坑組成,對稱均勻,緊緊相依,而兩個小坑又有很細小的區別:一個稍大一點,一個稍小一點,大的謂之“夫窖”,小的謂之“妻窖”,“夫妻窖”或者“鴛鴦窖”也就是取夫妻鴛鴦長久相伴,不離不棄之意。也天遂人愿,“鴛鴦窖”距今已有434年歷史,一直“和睦相處、夫唱妻和”,誕生了香飄四海的名酒奇葩,它們的愛巢也成為中國濃香型白酒的搖籃。沒有古窖,就沒有出神入化的老窖酒系列,就沒有中國濃香美酒的祖源。“無色透明、窖香優雅、綿甜爽凈、柔和協調、尾凈香長、風格典型”的國窖1573正是在神奇古窖的基礎上形成的。
蜀南糧倉的“三絕”
瀘州地處“中國波爾多”的特殊地理位置,扼長沱兩江咽喉,控川、滇、黔、渝四省(市)交通要沖,被譽為“蜀南糧倉”。因盛產釀造優質酒的主原料“糯紅高粱”和“軟質小麥”著稱。珍貴稀缺的糧、曲、水是釀造瀘州老窖酒的原料“三絕”。
瀘州土地以侏羅系紫色母巖分布最廣,具有土層深、土壤肥、礦物質含量豐富、膠質好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特別適合于高粱、小麥的種植。瀘州特產的“瀘高梁”比其它地方的“粳高粱”對釀酒具有獨到優勢。其皮薄紅潤、顆粒飽滿,穗大而籽粒豐碩沉淀,最大穗長50厘米,千粒重40—50克,產籽米近1市斤,種植基本不使用化肥。其支鏈淀粉含量高、角質層更薄,支鏈淀粉易糊化,糊化后粘性好,不輕易老化,顯示出原料特有的地域性,非常適合釀酒微生物利用,促進糟子保水生香;它富含的單寧、花青素等成分,微生物酚元化合物可賦予白酒特有的芳香。瀘高梁基于其品種的特殊性,僅適宜南方部分地區栽種,因而種植面積在全國范圍遠遠少于普通高梁。
“軟質小麥”也是瀘州的特產,較“硬質小麥”筋質豐富、支鏈淀粉含量高,曲藥微生物容易形成生長繁殖優勢,作為大曲酒釀造的發酵生香劑,曲藥的高品質是優質原酒釀造的前提和基礎。“久香”牌瀘州老窖曲藥素有“天下第一曲”的美譽,它滋養了國寶窖池。因為環境條件對制曲過程微生物的生命活力影響非常強烈,“久香”牌瀘州老窖曲藥生產只能在瀘州。2005年10月,瀘州老窖系列曲藥獲得了原產地保護牌。
龍泉井位于瀘州城區鳳凰山麓,“鳳凰山秀,龍泉水清”,數百年來龍泉井成為瀘州人民釀造、飲用的生生不息的源泉,清嘉慶十二年于此豎立的“重修龍泉井碑”碑文即有記載。龍泉之水釀酒,醇香濃郁,清冽甘爽,飲后唇齒留香,經專家分析,井水清澈透明、口嘗微甜、呈微酸性、硬度適宜,能促進酵母的繁殖,有利于糖化和發酵。
能工巧匠的智慧
瀘州有最好的石匠,看看龍腦橋便知道。龍腦橋始建于明代洪武(1368—1398)年間,橫跨于蜿蜒曲折的九曲河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該橋在中國古橋中建造工程浩大,雕刻十分精美,造型生動別致,工藝精湛,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全國罕見的古橋。瀘州有最好的木匠,看看春秋祠便知道。春秋祠建于清光緒二十六年,主要建筑有三宮殿、正殿、大廳、饗殿、樂樓等,總面積二千五百平方米,布局有序、結構嚴謹、曲折自然、款式玲瓏、工藝精美。著名美學家王朝聞曾游覽春秋祠,對祠中的木刻石刻倍加贊賞,譽為“川南瑰寶,木雕一絕”。
瀘州有最好的酒師,聞聞瀘州老窖便知道。獨家擁有的“傳統釀造技藝”、“原酒儲存環境”和連續使用至今的“百年窖池”是瀘州老窖的三大法寶。2006年瀘州老窖酒傳統釀造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窖1573就是古法釀制的絕品,其主要釀造過程為原釀固態發酵、甑桶蒸餾、恒溫恒濕儲存和勾調,一個完整的過程耗時達30年以上。
比如上甑,這是一道幾乎全手工的操作。上甑時,工人們端起一大撮箕糟料,吃力地走到甑邊,然后將糟料一把一把鋪撒到酒甑內。這一工序要求“輕撒勻鋪”、“回馬上甑”,如果撒的不輕,鋪的不勻,就會影響成酒的效果,其精到的方法,全憑老窖人多年來練就的獨門手藝。再如“續糟混蒸”,它要求在裝甑時,既要裝入經過發酵的料,也要裝入沒有發酵過的生高粱粉,蒸酒和蒸糧同時進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糟料都是循環使用的,向來有“萬年糟”之稱。而這種瀘州老窖獨有的混裝法,也使得酒中增加了糧食的芬芳醇和。同時,由于高粱從母窖中吸收了部分酸分與水分,也為其糊化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這一道工藝稱得上是一石二鳥,專家們也評價說:“瀘州老窖制曲的混蒸連續發酵法,是一個優良的傳統操作法。”
幸福贈予天下醉
瀘州是座得天獨厚的小城,城市主干道并不長,但城市廣場各個都有個性,在白塔廣場看噴泉、在館驛嘴廣場看兩江匯合、在鳳凰山游園晨練、在澄溪口廣場喝茶、在國窖廣場品味酒文化、在大梯步跳舞、在北梯步隔江看新區,這樣的城市生活其樂無窮;雖然瀘州城的橋梁越修越多,但瀘州人依然保持了坐渡船過河的生活方式,坐船渡河的獨特感覺是過橋沒有的,也許你會想起“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歷史悲壯來;瀘州是中國最北端的“南國風景線”,每年最后一顆新鮮荔枝和桂圓都是讓瀘州人給吃掉的;從瀘州出發,只要幾個小時,就能感受到少數民族民族風情,特別是苗族場和一年一度的踩山節;到佛寶森林、黃荊老林、蜀南竹海、赤水旅游,瀘州是最好的中轉站和后勤基地……
幸福贈予天下醉,瀘州老窖浸潤了瀘州人無私的品質。源自400多年歷史的明代國寶窖池,以瀘州精華的糯紅高粱、甘冽的龍泉井水為原料,傳承古法釀造,歷經天然寶洞珍藏,經大師之手精心調制勾兌,才形成絕世佳釀國窖1573。國窖1573包裝蘊涵無尚品位。酒瓶采用水晶玻璃燒制,瓶身呈突破性截面切割,正面呈弧形,瓶體低溫鎘硒專色燒花鏤刻“國窖”、“1573”純金壓邊,襯托酒液晶瑩剔透。背面大部分呈直平面,并以960顆磨砂五星裝飾,下面仍是“1573”純金壓邊,襯托典雅高貴。瓶蓋采用大紅色燙金字,透露喜慶歡快的氣息。酒瓶整體由紅色、金色和水晶玻璃的透明組成,外觀頎長秀立、卓而不群。
國窖1573是喜慶吉祥的美酒,“天地同釀,人間共生”,它曾作為慶祖國統一的厚禮贈送香港和澳門特首;它向貧困學子和殘疾人伸出援助之手;它情系西部,積極改善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解決西部水資源缺乏、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共生”是瀘州老窖的經營理念,“幸福贈予天下醉”是國窖的品質。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