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火爆帶“溫”書畫市場
股市火爆帶“溫”書畫市場
股市火爆帶“溫”書畫市場
時間:2007-10-25 00:00:00 來源:蘇州新聞網
收藏
>股市火爆帶“溫”書畫市場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書畫市場。
眼下,藝術品的收藏已不僅代表一種雅興和品位,更成為一種投資手段。記者在有關畫廊了解到,前兩年因為樓市門檻過高、股市低迷等的影響,投資收藏書畫的市民多了起來,而今年,股市的火爆等又把市場“帶”得有點“溫”。
不過,“蘇州的書畫收藏市場和其他收藏一樣,總有點不溫不火的,即使是前兩年收藏市場特別火爆的情況下,蘇州也火不過周邊城市。”這是大多數畫廊、拍賣行的共同看法。
不溫不火表現市場理性
位于定慧寺巷吳作人藝術館內的吳門藝苑是中國美協的唯一定點畫廊,目前已簽約一批頗具實力的畫家以及一批在江浙滬地區小有名氣的畫家。蘇州書畫愛好者多有耳聞的潘裕鈺、劉懋善、徐惠泉等都是該畫廊的簽約畫家,在那里,這些畫家作品的收藏者往往有充分挑選的余地。總經理徐黎倩介紹說,從2005年下半年至今,由于股市行情火爆,很多資金都轉向其中,書畫收藏市場的投資金額被分流,畫廊的經營也相應下滑。而做書畫生意已有五六年時間的朱宏觀剛剛在嘉余坊開出自己的畫廊。他告訴記者,今年的書畫生意與去年、前年相比確實“溫”了不少,除了股市、樓市紅火,投資渠道增多等原因外,重要的原因是前兩年盲目投資書畫的人吃了苦頭,不少人收了手。“市場變溫其實也是走向理性的表現”,朱宏觀說:“關鍵是要投資精品。”
感知書畫市場冷暖的還有拍賣公司。成立于1996年的蘇州東方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是省內唯一一家取得了一、二、三類文物拍賣資質的拍賣公司,在每年春秋兩季的拍賣中,書畫拍賣是玉器雜項之外的一項重要內容。據該公司副總經理倪江介紹,與整個藝術品拍賣市場趨勢相一致,蘇州的書畫拍賣市場經歷了從2003年至2005年的井噴到2006年的溫和再到現在逐步回升的幾個階段。“2003年到2005年,不明就里的買家蜂擁而上,給包括書畫拍賣市場在內的整個藝術品拍賣市場帶來了泡沫。經過2006年的冷靜,今年盲目跟風的買家逐漸變少,理智的買家開始增多,大部分買家開始更注重參考專業意見,量力而行的買進賣出。” 而現在,收藏者和投資者經過幾年的磨練,眼光變得越來越敏銳,在拍賣場上,很多買家已一改往日的沖動和盲目,大多會請專家、藝術顧問掌眼,一般不輕易出手,也不輕易追高。
蘇州歷來是書畫重鎮,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與上海、北京的火爆狀況相比,蘇州乃至整個江蘇的書畫市場一直就處于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一些書畫家也不太情愿把作品投入到蘇州市場,原因很簡單,這里賣不出好價錢,但也因為這樣,蘇州也成了一些書畫經營者有望低價收購有較大升值空間作品的好地方。朱宏觀根據這兩年經營書畫買賣的經驗透露,不少有實力的蘇州書畫家的作品每年、每平方尺能漲500元左右,也有一些本地收藏者、投資者不熟悉的畫家作品有著不俗的升值潛力,像已故的上海國畫院畫師沈子丞的畫作目前的價格基本穩定在1萬元/平方尺,而10年前不過是500元/平方尺。
企業老總投身盛世收藏
盛世收藏,如今到底哪些人投資書畫收藏?又有哪些書畫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來自畫廊、拍賣公司等的信息顯示,近年來,隨著大企業的發展以及企業家藝術素養的不斷提高,不少企業老總也涉獵到書畫收藏投資,逛畫廊、參加拍賣會便成了他們尋覓藏品的主要渠道之一。與浙江、山西地區企業的老總相比,蘇州企業的老總買進的高價書畫不是特別多,少有那種為收藏一幅珍貴字畫一擲千金的現象,蘇州的老總們收藏書畫的出發點更多是為了自己賞玩,而浙江、山西的老板基本是出于投資目的。
記者在東方拍賣公司了解到,從近幾年成交的書畫種類來看,老字畫在蘇州更有市場,張辛稼、費新我等前輩的作品比當代書畫家的作品更受蘇州藏家的青睞。從口味來看,蘇州的買家更偏愛江浙滬一帶畫家的作品,像吳門畫派、海派以及金陵畫派的作品都比較受歡迎。倪江透露,在今年的春季拍賣會上,蘇州現代繪畫大師吳湖帆的一幅早年山水畫就被一位買家以40多萬的價格買走。與外地的買家相比,蘇州本地的買家更偏愛便宜的書畫藏品,在買進高價拍品方面顯得比較謹慎保守,高價書畫的成交率很小,大眾化趨勢比較明顯,往往幾千到十幾萬的價位最被接受。“書畫精品的價格肯定不菲,一味地從作品真偽和價格因素來考慮,造成了蘇州書畫收藏市場求真而不求精的現象。”倪江說。
徐黎倩的觀點與倪江一樣,她說,由于傳統文化氛圍濃厚,蘇州本地的書畫藏家偏愛老字畫勝過當代中青年畫家作品,往往優先選擇明清、民國時期或者已經過世的畫家的作品作為收藏對象。隨著蘇州都市化的發展和外來企業的增加,以及畫廊網絡銷售的完善,近來漸漸有一批外資企業的老總和外國藏家來吳門藝苑挑選當代畫家的作品,從成交的結果來看,那些以現代手法表現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作品頗受這類藏家的歡迎。
投資書畫用眼睛不要用耳朵
“好的藝術精品,現在市場上是越來越難以尋覓。” 徐黎倩分析導致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過去精品的藏家,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肯輕易出手。目前剛買進的藏家,一般來說,沒有特殊情況,在短期內更是絕對不會輕易拋出,因為他們另有其他事業在支撐著他們的經濟、生活。按三代人一個輪回的規律來推算,這個周期至少也得100年到130年,這些藝術精品才有可能會重現于市場。另外,藝術精品的存世量本身就少,書畫作品尤其如此。由于每個畫家的作品不同,風格不同,就一個畫家一生的作品來分析,稱得上精品的數量也并不多。而精品的大部分作品又多留在畫家自己的手中。這就決定了未來可在市場上流動的藝術精品將是十分有限的。
投資書畫要用眼睛而不是用耳朵,這是很多業內專家的共同看法。據介紹,書畫的“真”和“精”是收藏時要同時兼顧的兩個方面,兩者不可偏廢其一,而最好的兼顧方法是多看多研究提高自己的鑒別眼光,收藏者和投資者,平時多看一些博物館藝術品的陳列展覽、已故大名家作品的回顧展覽及各類正規的書畫展覽、藝術書籍,這對快速提高自己的鑒賞眼力都是極有好處的,有能力的還可以聘請相關專家做收藏顧問。此外,買畫投資或收藏,首先應該喜歡這幅畫,而且它要具備畫家強烈的個人風格、高超的繪畫技巧,同時還要了解這位畫家對藝術的態度。“收藏者應當明白,自己準備收藏的書畫作品,是否確實屬于畫家本人比較好的作品。對優秀的好作品不怕眼前收得相對貴一點,今后肯定會有升值潛力。在20世紀80年代初,李可染當時的畫價一平方尺只賣30元,如今則已高達30萬有余。升值一萬倍。即使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收藏的好東西,至今增值也多在10至20倍以上。” 徐黎倩舉了個生動的例子。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