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四川德格的藏族姑娘當秋試穿藏服
前天(10月21日)上午8時整,一套價值超過1000萬元的傳統藏服從四川康定出發,運往北京。據悉,它將于后天抵達北京,參加10月25日開幕的“2007北京大紅門國際服裝節”。屆時,來自四川德格的藏族姑娘當秋和藏族小伙多登將為北京市民展示傳統藏服的魅力。
藏族小伙多登試穿藏服 新華社沈禮新攝
當秋一行是10月19日從德格出發的,由于趕上下雪,500多公里的山路他們行進了2天才到達康定。記者見到當秋時,她正在試穿那套價值千萬元的藏服。當秋告訴記者,她身上穿戴的全套藏族服飾重量超過了50斤。“我這套服裝算得上是藏族最隆重的服裝了,光腰帶就有3條,還鑲嵌著珊瑚等寶石。”當秋一邊在別人的幫助下系上腰帶一邊告訴記者,她的腰帶、項鏈都要戴三四層:“越多越好呢,它顯示著財富,也蘊藏著吉祥的祝福。”從套上藏袍到掛上佩飾、耳墜、盤頭……穿戴好這套藏族服飾,當秋花了將近半小時。
當秋、多登與兩名隨行押運服裝的武警 新華社沈禮新攝
記者了解到,當秋和多登穿戴的藏族傳統服飾都是純手工制作的,像項鏈、腰帶等配飾,都是老人們留下來的,“最早的應該有幾百年了,這全套服飾價值得超過千萬元,現在在我們德格,誰家也沒有這么全的了。”當秋告訴記者,聽說能夠參加大紅門國際服裝節開幕式的民族服裝展示,她的許多親戚朋友都將自己家傳的寶貝借給她們,才湊齊了這么隆重的一套藏服。她拿起一串由珊瑚和天珠組成的項鏈告訴記者:“光項鏈中的這一顆9眼天珠就值一二百萬呢。”
據介紹,為了確保這套價值千萬元的藏族服飾能夠安全抵達北京,服裝節組委會特別邀請了兩名武警隨行護航。千萬元藏服于今天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出發,經過成都,于后天中午抵達北京,并將在25日“2007北京大紅門國際服裝節”開幕當晚的華夏民族服裝展演主題晚會上,和苗族、傣族、彝族、高山族等民族服飾一同亮相。(孫穎)
背景資料:天珠
相傳在公元三千多年,喜馬拉雅山地區,發生空前大瘟疫,老百姓死傷無數,災情十分慘重。當時文殊菩薩的前身「曼殊室利佛」正好經過喜馬拉雅山上空,親眼目睹百姓遭受瘟疫荼毒的慘況,心中頓時無限悲憫,便撒下「天華」救渡遍地災黎。撒下的「天華」墜落田間、原野或山區,凡是撿到「天華」的災民,疫病就漸漸好轉乃至于痊愈。當時撒下的「天華」正是目前所稱的天珠。 天珠所到之處瘟疫全無、能為人轉厄運為吉祥、并有保護之功用 。
資料圖片
天珠主要產于西藏、藏東、不丹、錫金、拉答克等喜馬拉雅山脈,是一種稀有寶石,學稱九眼石頁巖,史書記載為「九眼石天珠」。數千年前,西藏人發現了具有強大磁場的「九眼石礦」,乃開采此礦并研磨成杵、圓板等形狀,由于當時的工程技術并不發達,故僅能取得顏色單調、無明顯紋路之淺層礦石,因此西藏人繪制各種吉祥圖案于上(如寶瓶、蓮花、虎紋、眼紋、線條等等),經高溫處理使顏料深入礦石內。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天珠在西藏這塊中國最純凈的佛教圣地吸收靈氣,接受加持,是藏密七寶之一,亦是佛教圣物,西藏人至今仍認為天珠是「天降石」。
藏人心目中認為天珠是 " 活 " 的(一切傳奇解釋)
1 、天珠為遠古時期的浮游生物。遠古時期,西藏是波浪滔天的海洋,被稱為「古地中海」或「特提斯海」。天珠原是海里的浮游生物,像貝類海螺一樣,具有外殼與肉身,而能自由移動。后來經過著名的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而隆起變陸地,這種浮游生物因缺水導致肉身干枯而死,其外殼成為天珠。
2 、在西藏最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天珠是由「蟲」所固化而成。藏人騎馬時遇上此「蟲」,「蟲」將會停止移動,發現時須馬上抓起地上的砂子往「蟲」的身上灑,那「蟲」將會固化成天珠;如果沒灑中,那「蟲」必定會消失不見。又如藏人在同一地點挖掘出大量天珠時,便會宣稱挖掘到「蟲」穴,也就是發現天珠穴。更有藏人宣稱,天珠出土時皆為活「蟲」,必定會蠕動一陣子后才會靜止,固化成天珠
3 、天珠是由天珠泉所固化而成。古時在魯多克 (Rudok) 附近的高山中,有一處天珠泉,相傳經由具有好「業」的人觸摸,泉水便會固化形成天珠,據說天珠流動如山泉,被一名婦人施法于天珠泉,后來天珠泉就不再流動了。
典籍中的:
在藏傳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的法師會基于某種目的不詳的法會,穿著人頭蓋骨作成的衣服,在墓園里修行,修行到了一定境界就會有天珠掉落。而天珠正是苯教的除魔法器。可惜苯教密法大多失傳,已沒人知道天珠的奧妙何在。
雖然天珠來源之傳說很多,西藏佛教最初的三位大師:寂護、蓮花生大士、藏王赤松德贊聚會于『桑耶寺』時得到非人之助,當時因赤松德贊的需要,由蓮師、非人之幫忙而得到天珠 18 顆,在蓮師傳記中亦曾提及這段故事。在格薩王取天珠寶藏時,長壽天女的授記文中亦說 ( 過去,赤松德贊獻于蓮師之灌頂供物,蓮師為了后代藏人之安樂,而將它埋藏起來,并需將之取出 ) 長壽天女獻上如是之敦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