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今年的秋拍中,“國寶”這一名詞無疑將成為最為搶眼的字眼。繼“馬首”在蘇富比高價成交之后,接下來舉行的各大秋拍中,也紛紛出現“國寶”級拍品。如在近日中國嘉德2007秋季拍賣會巡展中展出的國寶級書畫——明代仇英《赤壁圖》,市場人士對其估價高達5000萬元,極可能刷新古代書畫拍賣記錄。 此外,從香港佳士得拍賣行也傳來消息,王羲之墨跡唐摹本《妹至帖》將在11月26日舉行的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上付拍,拍賣預估價2400萬港元。那么,究竟如何看待這些“國寶”級拍品的投資價值呢?難道只是關注成交價嗎? 文化內涵決定投資價值 “其實按照博物館的有關標準,根本就沒有‘國寶’這種說法”,曾經在上海博物館供職多年的一位業內人士說,“在博物館中,只有將文物定為一級、二級和三級的,平時人們常說的國寶就屬于一級文物。目前在拍賣市場,對于‘國寶’這一稱呼的濫用,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投資者的判斷,一件文物貴重與否,除了目前市場上的價格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其所蘊含的文化價值。” 雖然專業人士對于“國寶”拍品的稱謂頗為非議,但不容置疑的是,秋拍中的一些拍品之精,卻是以往難得一見的。投資者更應關注專業人士對于其投資價值的判斷。在此次露面的眾多“國寶”級拍品中,最為搶眼就要算是《妹至帖》,因為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最為深厚。 不少人一定還記得2006年3月在上海博物館舉行的中日書法珍品展,這次展覽展出的100余件中日兩國歷代名家書法吸引了眾多的參觀者。這其中,最吸引人的當數《喪亂帖》、《孔侍中帖》和《妹至帖》三件收藏在日本的唐摹王羲之書法。《妹至帖》長25.3厘米,寬5.3厘米,共17字,原本發現于某大名家留傳下來的手鑒。所謂手鑒,是將歷代著名書跡分割成數行,收于冊頁,作為鑒定家鑒定古代墨跡時的比較資料。專家認為,它與《喪亂帖》和《孔侍中帖》運用同樣紙張、同樣技法制成為王書“響拓”本,保存良好,在探討“響拓”技術上也是珍貴材料。 以往成交值得參考 對于許多投資者來說,最難以判斷的就是這些“國寶”究竟以什么價格競拍最好,關注以往類似拍品的成交記錄無疑是最為重要的。 在近年的拍賣記錄中,曾有隋人《出師頌》和宋米芾《研山銘》等幾件為數不多的書法經典現身拍賣會。其中,隋人《出師頌》在2003年被北京故宮博物院以2200萬元的價格優先購得。而《研山銘》在2002年被中國文物流通協調中心以2999萬元拍得。 作為普通的收藏者來說,固然不可能買得起拍賣市場上的“國寶”,但從拍賣市場的規律來看,目前在市場上能拍出百萬元高價的拍品,不一定就能在今后的拍賣會上繼續逞強。與此相反,現在市場上一些不被市場看好的東西,特別是一些還上不了拍賣臺的東西,倒有可能成為今后認可的“主角”。因此,普通收藏者不妨從中國傳統文化入手,去尋找真正的“國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