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藝術品拍賣15年
內地藝術品拍賣15年
內地藝術品拍賣15年
1992年10月11日北京文物市場首次拍賣了2188件文物和藝術品,朵云軒這個書畫專場在很多行內人眼里有“中國藝術史上里程碑的意義”,是中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品拍賣。
1992年4月22日,祝君波和同事薛錦清、張志成帶著30幅書畫到香港。他的身份是上海國營文物商店朵云軒的經理,來香港參加藝術品拍賣會。一拍完,這個老文物暈了,完全沒想到,平時在朵云軒賣幾千元、幾萬元的書畫,到這里只是換個買賣方式,成交價就翻上去好幾十倍。張大千一幅山水畫200多萬港幣,程十發的梅花圖39萬港幣,“我從來沒有看過30張書畫能賣到幾百萬元。在家我們是一堆一堆地賣,100多張才能賣到五六十萬元呀”。當天晚上,3個初次嘗到拍賣甜頭的人在新華社駐香港招待所里決定了一件事情:回去成立朵云軒拍賣公司。
20世紀90年代初,祝君波這些人身處的內地市場還沒有脫離七八十年代的框架:文物交易都由國營文物商店壟斷。收藏家馬未都曾在一篇訪談文章里回憶北京70年代末的情形:國家恢復向民間收購古玩舊貨,北京國營文物商店設收購點,每年早晨不開門,外地農民已經推著自行車、車把上掛著老瓷器在那里等著,排的隊伍足足有一里路長,一個清初的青花大瓶收購價才10塊錢。北京、天津、上海三地的文物商店實力最強,各有幾家,其他都是每省一個。
上海三大家:文物商店、友誼商店和朵云軒。“當時我們國營商店就想著怎么多買一些文物回來,但從老百姓、收藏家手里買畫再賣出去這種銷售方式越來越不行了,因為必須有很大的資金能力才買得下來。”更大的問題是,很多人覺得國營商店盤剝太厲害,能賣10萬元的只給2萬元,很多人就不愿意將東西交給他們。
按祝君波的說法,國營文物店也只賺了一點,大部分被香港、臺灣地區的中間商賺走了。部分人開始轉為地下交易,民間的文物藝術品交易就這樣在八九十年代逐步發展起來,雖然沒有合法化,卻也在慢慢改變國營文物商店的壟斷局面。他們的貨品征集開始成問題,比如朵云軒,只好不斷將自己的庫存拿出來售賣,“這樣下去,不出幾年我們就要把家底賣完了”。祝君波這才想到去香港拍賣市場試試水。
從香港回來3個月后,朵云軒領到了國內第一張藝術品拍賣的注冊證書,開始拍賣前的所有準備工作。拍品征集成了最頭疼的事情。在祝君波的印象里,當時社會上可供拍賣的書畫其實極豐富,假貨也比現在少得多,問題是很多手里有東西的人從沒見過拍賣,甚至都沒聽說過。他們只知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說拿走的東西拍掉了付錢、拍不掉還要退回來,都不肯接受這種交易方式。1993年2月20日到3月18日,朵云軒派出所有工作人員到全國各地征集拍品,也只收了70來件。為了把拍賣辦起來做個樣板,祝君波把門售和庫存的一些精品書畫也調來,包括張大千《晚山看云圖》、任伯年《花鳥草蟲冊》、蒲華《設色山水冊頁》這些有分量的藏品。當時文物管制嚴,明清書畫以及禁止出口的近現代名家如徐悲鴻、傅抱石等,都不可列入拍賣,首場155件書畫總底價只有300多萬元人民幣。
1993年6月20日13點30分,上海靜安區希爾頓飯店二樓會議室,為朵云軒開槌的是大師謝稚柳。第一件拍品落槌,豐子愷的國畫《一輪紅日東方涌,約我華人棒》從2.8萬元起拍,最終12.8萬元成交。在朵云軒這槌落實之前半年,1992年10月3日深圳市動產拍賣行(現深圳市拍賣有限公司)舉辦過一次“首屆當代中國名家字畫精品拍賣會”,10月11日北京文物市場也首次拍賣了2188件文物和藝術品,朵云軒這個書畫專場在很多行內人眼里仍然具有“中國藝術史上里程碑的意義”,是中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品拍賣——拍賣公司持有注冊證書,拍品類別清晰,成交額合理。155件拍品最終成交835萬元,比起北京文物市場2188件拍品、300萬元的成交,朵云軒已經向國際規則下的藝術品拍賣會靠近了一大步。
1993年5月,中國嘉德國際文化珍品拍賣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12月更名為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一年后中國嘉德在北京舉行首屆春拍,成交額1420萬元,其中張大千的《石梁飛瀑》以209萬元成交,創下了當時中國書畫拍賣成交價的最高紀錄。1994年6月,屬于北京市文物公司的北京翰海藝術品拍賣公司成立,9月18日首場拍賣,古董珍玩場加上書畫碑帖場,總成交額3338萬元。至此,南北兩大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大格局基本確立。
也是從1994年開始,前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趙榆觀摩了兩場拍賣之后,對這個市場發生了興趣,他開始記錄分析每年重要拍賣的成交數據。趙榆向記者報出的數字里,兩組令人印象深刻:1994年,全國3家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北京翰海和上海朵云軒,3場拍賣成交總額為6600萬元,單件成交超過百萬元的一共2件。2005年僅統計全國6家大型藝術品拍賣公司,成交總額超過56億元,單件成交超過百萬元的拍品有953件,這個數字等于前10年的總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