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犯罪嚴重 訪藝術犯罪學專家諾亞·查尼
藝術犯罪嚴重 訪藝術犯罪學專家諾亞·查尼
藝術犯罪嚴重 訪藝術犯罪學專家諾亞·查尼
時間:2007-10-24 00:00:00 來源:外灘畫報
資訊
>藝術犯罪嚴重 訪藝術犯罪學專家諾亞·查尼
 |
諾亞·查尼很年輕,他所從事的藝術品盜竊理論研究也很年輕,但藝術品犯罪卻并不年輕。如今,年交易額高達60億美元的盜竊藝術品市場,已經成為僅次于毒品和槍支走私的第三大黑市。藝術品盜竊案的破案率不超過10%。9月底,諾亞·查尼就目前全世界的藝術品盜竊狀況,接受了本報專訪。
16世紀意大利畫家布隆基諾的名畫《維納斯和丘比特的寓言》陳列在倫敦國立美術館。在畫中,少年丘比特捂著母親的乳房,親吻她的嘴唇。“我真想把這幅畫擺到我的臥室里去,可是如果它失蹤了,我肯定是頭號嫌疑人。”27歲的諾亞-查尼(Noah Charney)如此開著玩笑。事實上,諾亞-查尼從沒有偷過一件藝術品,他是一位藝術史博士,從事藝術品盜竊的理論研究——這是一門新穎的學科,以藝術史為基礎,結合犯罪學、心理學和邏輯推理等,幫助破解當代藝術品的盜竊案件,預防藝術品盜竊案發生。
在一般人看來,偷竊藝術品與毒品走私、在鬧市安置炸彈相比,只不過是把畫從博物館的墻上揭下來,帶回家而已,沒什么危害性,但諾亞-查尼說:“藝術品犯罪比你們想象的嚴重得多。”如今,年交易額高達60億美元的盜竊藝術品市場,已經成為僅次于毒品和槍支走私的第三大黑市。黑手黨組織有專門從事藝術品犯罪的分支,把竊來的藝術品販賣換錢后,用來展開走私、偷車、販毒、組織賣淫等其他犯罪活動。愛爾蘭共和軍則通過盜竊藝術品及古董交易為其恐怖活動籌資,還曾以歸還藝術品為條件要求其他國家釋放其被關押的成員。1986年,荷蘭畫家維米爾的名畫《讀信的女子》落入愛爾蘭大盜Martin Cahill之手。4年后,當它被發現時,是在伊斯坦布爾的一間旅館房間內,匪徒正用它交換海洛因。與《讀信的女子》同時遭竊的維米爾作品《寫信的太太與女傭》,則被匪徒當作抵押,向一位荷蘭鉆石商貸款100萬美元。
10月,諾亞-查尼的藝術品犯罪題材小說《藝術竊賊》(The Art Thief)在美國出版,諾亞·查尼正是因為這本書而開始研究藝術品犯罪現象。在小說出版前夕,諾亞·查尼接受了本報的郵件專訪。
藝術品犯罪很嚴重
對大眾而言,藝術品竊賊的形象可能就是《天羅地網》里的皮爾斯-布魯斯南、《偷天陷阱》里的肖恩-康納利的那副魅力非凡、具有藝術品位的紳士模樣。在歷史上,因愛而竊的案例確實存在。法國人Stephane Breitwieser曾在7年內從歐洲140家博物館和教堂偷走價值數億歐元的239件藝術品。他偷藝術品,不為錢,也不在乎藝術品的名氣,只偷那些讓他深深迷戀的作品,然后藏在家中。當Stephane失手被捕后,他說,第一次偷畫是因為畫中女子的眼神很像自己的祖母。
同樣,發生在1990年3月18日的史上最大藝術品搶劫案的幕后主謀,也被懷疑是私人收藏家。那天凌晨,當波士頓還在圣帕特里克節的余歡中沉睡時,兩名身穿警察制服的男人敲開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的邊門,聲稱要入館調查。一進去,兩人就制伏了保安。在之后的80分鐘里,兩人有條不紊地卷走了13件珍品,其中包括1幅莫奈作品、3幅倫勃朗作品和1幅維米爾作品,總價值高達3億美元。奇怪的是,兩人對館內拉斐爾、弗拉·安吉利科的作品視若無睹,甚至連提香晚年著名的《歐羅巴的劫奪》也未獲他們的垂青——要知道這幅畫在任何一家博物館都足夠成為鎮館之寶。
事后,盡管博物館懸賞500萬美元,但至今沒有破案。許多專家認為,倫勃朗和維米爾的作品太過著名,劫匪根本不可能把偷來的畫拿到市場上公開拍賣,由此推斷,幕后主謀必定不是劫匪,而是私人收藏家。“只有私人收藏家才會對藏品如此精挑細選,”諾亞·查尼說。
但如此“溫文爾雅”的藝術品竊賊只是少數。2004年8月22日,在挪威奧斯陸的愛德華·蒙克紀念館里,兩名持槍蒙面匪徒在光天化日之下搶走蒙克的名畫《吶喊》和《圣母》。他們從墻上猛拉下畫框,又將作品扯離畫框,然后駕駛黑色奧迪揚長而去。雖然警方最后追回了兩幅名畫,但畫上留下了玻璃碎渣和水痕,用再高明的修復手段也回天乏術。諾亞-查尼認為,這類粗暴的藝術品盜竊,顯然出自黑手黨之手。
在藝術品犯罪最猖獗的意大利,每年僅記錄在案的藝術品盜竊案就超過兩萬起。緊隨其后的是俄羅斯,每年有2000起。其余大部分國家每年藝術品報失也要達到200-600起。如諾亞-查尼所說的,偷一件藝術品比人們想象中簡單得多。當然,藝術品盜竊也有一些新趨勢。近幾年來,由于博物館的夜間防盜技術日趨成熟,藝術品罪犯正越來越多地采用暴力形式,從躡手躡腳的竊賊變成了光天化日之下的劫匪,即使觸動了報警系統,他們也能憑借極快的身手在警察趕來之前逃之夭夭。
為了對付這種閃電式的搶劫,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和佛羅倫薩的伍翡茲博物館采用了機場安檢式的進館程序。查尼認為,那些更多沒有先進的防盜設備的博物館,可以把藝術品放在與入口處不同的樓層,“如果他們必須在樓梯上爬上爬下才能夠到藝術品,效率必定減慢,成功逃跑的機會就小了很多”。不過他相信,再先進的防盜技術,也終有一天會被罪犯們破解。所以,對不同的展品采用不同的防盜手段,并且不定期加以更換,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否則,一旦防盜技術被瓦解,整個博物館的展品就都變成了竊賊的囊中之物。
此外,藝術品盜竊不只發生在博物館,教堂、收藏家的私宅、古跡遺址都是竊賊的目標,其中又以古跡遺址和教堂為最多。地下埋了些什么寶貝尚無定論,非法挖掘古跡遺址因此十分“熱鬧”。而教堂用于保安的預算有限,藝術品又必須向公眾開放,讓竊賊有了可乘之機。
與藝術品盜竊的猖獗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大多數國家并沒有對付藝術犯罪的專職警察。意大利有超過300名專職警察,而美國和英國僅不到10名。在很多警察局檔案室里,藝術品盜竊案的卷宗與其他盜竊案卷宗混雜在一起。另外,博物館出于私心,擔心公布失竊案會暴露管理弱點,給更多的盜賊以可乘之機,或者影響捐贈者的信心,寧愿自己承擔損失也不愿報案。由于這些原因,導致藝術犯罪的破案率不超過10%,大量的被竊藝術品至今杳無音信。
不小心成為藝術品犯罪專家
諾亞·查尼出生在美國康涅狄格州一個崇尚歐洲文化的家庭,中學留學巴黎時就決心攻讀藝術史。他先后在倫敦大學和劍橋大學取得藝術史碩士學位,如今即將完成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的博士學業。
在倫敦學習17世紀羅馬藝術史期間,諾亞·查尼開始著手寫作藝術史犯罪題材小說《藝術竊賊》。小說中,在倫敦、巴黎、羅馬發生了3起藝術品盜竊案。寫此類小說對諾亞·查尼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為此他開始研究藝術品犯罪,卻意外發現“相關的學術研究幾乎是零”。于是,諾亞·查尼一頭扎進警察局浩瀚的卷宗,從藝術史專家變成了“藝術犯罪學專家”。
2006年6月,諾亞·查尼在劍橋大學發起了名為“藝術品盜竊:歷史、預防、偵察、解決”的國際會議。來自美國聯邦調查局、倫敦警察廳、意大利Carabinieri警察總部藝術犯罪小組的主管們在會上介紹了藝術品犯罪的現狀。這次大會的成功舉辦不僅讓諾亞-查尼有更多機會和便利查閱警察局的檔案,更讓他萌生了建立藝術品犯罪咨詢機構的念頭。去年8月,他發起并成立了“藝術品犯罪研究協會”(ARCA),這是世界上首個針對藝術犯罪的咨詢機構。作為非營利性組織,ARCA只服務于公共組織,不接受私人咨詢。
目前,在ARCA的受托人名單上,有美國聯邦調查局高級特工Robert K.Wittman、倫敦警察廳藝術品失竊偵查處處長Vernon Rapley、意大利警察局文物遺產保護處處長Giovanni Pastore、前聯邦檢查官Robert Goldman等十多位大人物。如果資金募集順利,ARCA將在明年底正式運作,屆時,它將著手研究最行之有效的藝術品保護方案,飛往世界各地向博物館提供藝術品保護的建議,成立遺失藝術品的虛擬博物館,拓寬藝術品犯罪的學術研究,在大學里開設世界上第一個藝術品犯罪碩士點。諾亞·查尼喜歡在咖啡館里寫作,也許他永遠不會沖出咖啡館的大門,像個警察那樣去破案。然而他所做的,正是對藝術品竊賊的有力出擊,“不讓竊賊得逞,讓更多人看到藝術品,讓藝術品盜竊案減少,這才是我關心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