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應向傳統國粹“回歸”
收藏應向傳統國粹“回歸”
收藏應向傳統國粹“回歸”
在當下的國內藝術品市場正流行著一種誤區——“投資第一,收藏第二”,“當代第一,書畫第二”,相當多買家過分看重藝術品的投資升值,一些人干脆把書畫稱為“掛在墻上的股票”,而忽略了收藏的真正本質,藝術品收藏已淪為一場簡單的商業游戲,此種收藏觀的迷失確實是一種悲哀!
看一看如今藝術品的熱門——當代藝術就足可說明問題。不管內容多么庸俗、丑陋,畫法多么簡單幼稚,畫家多么嘩眾取寵,照樣有人追捧。原因很簡單,就是為買了能賺錢,有“賣相”。而一些傳統的國粹如中國書畫、古籍碑帖等,卻門可羅雀,少人問津。所謂曲高和寡、真偽難辨并不是這類品種熱不起來的關鍵,在一個投資、投機占主導地位的市場,收藏品位與價值并不重要,退居其次,“贏利才是硬道理”。由此,許多藝術品價格的“錯位”也就順理成章了。
不少收藏品種之所以在市場備受冷落,被邊緣化,收藏大眾缺乏傳統文化底蘊也是一大原因。長期以來,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中國傳統文化近年來出現了“斷痕”。我們民族的國粹是什么?它的美學價值與藝術價值何在?如何欣賞這些歷經千年傳留下來的文化遺產?這些如今都成了令人深思的問題。許多收藏家不懂得國粹的奧妙與神奇,連欣賞都存在困難,有的人甚至將國寶視為“垃圾”,這種短視與無知,造成了傳統中國藝術品的一種弱勢。我們擁有燦爛的文化,擁有八大山人、鄭板橋這樣的大師,在文化遺產上中國是“大國”,在這一點上絲毫不比西方遜色。妄自菲薄不僅是對本民族優秀文化藝術的冷漠,也是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現。如何在收藏文化上好好地補課,恐怕是眼下中國收藏群體的一種思考和需要。
眼下,在藝術品市場各種不可思議的“錯位”比比皆是,許多都透顯著對傳統文化藝術精華的無知和空白。一幅當代二流畫家的作品,價格居然能夠遠超明清的書畫大家巨匠。民國的書法大師于右任、謝無量的真跡甚至比不上當代書家的應酬之作。這都是發生在市場中的真實故事。當代藝術品中的復制重復之作可以拍出上千萬元,而唐伯虎、文征明的書畫竟慘遭流拍的命運。雖然我們不能“厚此薄彼”,但不少傳統國粹確實被可憐地當成“灰姑娘”棄置一旁。我們的收藏理念與價值觀確實到了該加以反思的地步了。
收藏向傳統文化回歸,不僅是中國收藏群體走向理性成熟的標志,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的一件大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