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起笏板,許多投資者都會感到陌生,即使是對到拍場競買這類藏品的買家來說,更多地還是沖著其象牙材質去的。其實,只要你對于笏板的常識多了解一點,就有可能在拍場尋覓到“便宜貨”。 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竹木做的笏。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從目前的拍賣市場來看,明清時期的象牙笏板占據著非常主要的地位,同時清末以及民初的仿制品也有許多。要判斷笏板的價值,首先應該看其與《禮記》中記載的尺寸是否接近,中國嘉德于2001年春拍推出的明代象牙笏板,估價6000至8000元,成交價達到了16500元,其材質碩大,較為少見。牙質堅密,因年代久遠,板面密布均勻牙紋,細密均勻。同時,從目前創出高價的笏板來看,雕刻工藝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像清“于碩”款刻十八羅漢圖象牙笏板,估價6000至8000元,在2002年京城的一場大型拍賣會上,成交價則達到了17600元,上刻十八羅漢圖,羅漢神態生動傳神。下刻指花佛手。構圖緊密,刻工細致。 從近年來的拍賣市場上來看,很少有超過萬元的笏板,除了精品出現的頻率較少之外,投資者對其了解不多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