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敏君的笑臉
岳敏君的笑臉
岳敏君的笑臉
蘇富比用岳敏君的標志性“笑臉”作品作為今秋“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賣圖冊的封面,是否因為這幅估價180-250萬美元的作品有望拍出高價,從而令收藏家與拍賣行露出笑臉
2007年秋天,全球每個關注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收藏家們都會被一張標志性的“咧嘴大笑的臉”再次吸引住眼球:岳敏君創作于1997年的作品《公主》,被蘇富比拍賣公司作為金秋紐約拍賣會“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賣圖冊的封面,分發到世界各地的藏家手中。蘇富比似乎要再次提醒每一位買家:就在幾個月前的倫敦拍賣會上,就是這張“咧嘴大笑的臉”以214萬英鎊創下了當時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的最高價。登上封面的岳敏君,儼然成為這一季紐約蘇富比最大的期待。
標志性的“笑臉”符號
對這位當下炙手可熱的藝術家最簡練的介紹是:“1962年出生于黑龍江大慶市,1985年就讀于河北師范大學,1990年定居北京,現為職業畫家。”岳敏君作品最顯著的標志,是緊閉雙眼張大嘴笑的重復。他的“笑臉”系列,與張曉剛的“大家庭”、王廣義的“大批判”、方力鈞的“光頭”,幾乎成為各自的標志性符號。
藝術評論家栗憲庭對岳敏君的評價極具代表性:“他的語言方式是反復用自己的形象作模特兒,擺出各種怪異、可笑的動作和嘻皮笑臉的表情,并通過對這些動作和表情的自嘲性描寫,表達出當今空虛無聊的精神世界。類似商業廣告的簡單畫法,艷俗、單調的色彩,都突出了一種膚淺、幽默和百無聊賴的氣氛。岳的作品最具特色的,是兼有波普和招貼藝術的強烈符號性和簡潔的視覺力量。”栗憲庭把岳敏君列為方力鈞、劉煒、宋永紅、劉小冬之后最重要的玩世寫實主義藝術家。
與張曉剛、蔡國強、方力鈞、王廣義、艾未未等同在21世紀之初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風起云涌而崛起的其他傳奇性藝術家相比,岳敏君的市場道路和市場策略規劃是清晰的。他曾說:“我有一個野心,以后讓所有人只要看到笑的東西就想到我,而且只能是我,不是別人。”可見從早期開始,岳敏君就有很強的市場敏感度和強烈的品牌意識,這種意識并不完全主宰藝術創作的方向,但確實滲透在其各個創作時期中。“······后來我慢慢發現它的好處,就是我的畫每次都用自己的形象,形象沒有什么改變,也沒有什么特別多的表情,差不多是單一表情,結果就變成另外一種東西,就是所謂的符號了,這個符號本身,對于一個藝術家,也許是他的興趣,慢慢向偶像的方面靠攏了,于是我就想到絲網版畫,絲網版畫印數又大,到處都是,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方式。”
“1999年,那次我正好去威尼斯看雙年展,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覺,很多的作品主要靠重復、對空間的占有來形成視覺的張力,單一的肯定沒有這種力量。媒體呀,信息呀,都是靠不斷地重復。”正因為有了這種“符號”和借助科技力量進行的生產型“重復”,岳敏君成功地把自己復制了,制造成了一個具有當代性的偶像。
策展人冷林認為,在岳敏君的藝術中,“自我形象”放大變成了一種市場策略,“岳敏君這一代藝術家成長于中國市場經濟政策開始實施并加速發展的時期,這也是世界經濟繁榮的時期······他們充分在這一合適的氛圍里發展他們的市場策略和公眾交流技巧。他們個人幾乎變成了自己發明的商標的化身。”不過,對于符號化的創作,也有一些相反的觀點,如資深策展人柴中建認為,當前藝術品的價格驅動成了藝術家的創作動力,由此使藝術家的作品不再面對新的探索,而只停留在一種樣式的模版里制造鈔票。
長期鋪墊后,作品價格進入快速上升期
藝術家在商業上的成功,必定離不開高明的幕后推手和經驗豐富的藝術經紀人。岳敏君在創作中的幾次重大轉折和突破,都源于清晰的規劃,可以說是穩扎穩打,積累10多年,成功地建立了話語權并開始得到市場回報。
過去13年,通過和成熟畫廊的早期合作,以及與全球最大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收藏家烏里·希克的合作,岳敏君很早就在西方市場頻頻亮相,并受到關注。此后,岳敏君的作品先后參加了一系列全球范圍內的中國概念展和重要的世界性藝術博覽會,從而在2005年其作品大量進入拍賣市場之前,完成了話語權的建立、理論的構建和藝術家知名度的打造等功課。
2000年,他有一幅送拍作品《1994年作 無題》,成交價格為13.2萬元,基本上可以理解是收藏家為作品定一個較合適的拍賣起點。2001-2003年,他有兩幅作品上拍,但均流拍,顯然其作品藏家還沒有系統性地為進入市場作準備,或者可以理解為真正的推手還沒有出手。
2005年,上拍的岳敏君作品數量明顯增加,達到8幅,只有一幅流拍,而此時價格已經比2000年增長了將近3倍。
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在泡沫中跌宕起伏的2006年,可以看做岳敏君作品全面上市并獲得巨大價格提升的關鍵性一年。這一年,他的作品送拍數量驟升至49幅,是2005年的6倍多,顯示早年收購其作品的藏家在2006年開始大量進入了二級市場,尋求投資回報。其作品均價也從3月的93584元/平方尺,激升至6月的212549元/平方尺,短短3個月升幅已達127%。不過,當價格在快速飆升的通道中,似乎市場和買家還沒有充分準備好,此后的拍賣中,他的作品不少流拍,當年成交率為71%。
幸運的是,2007年一掃2006年下半年的陰霾,“中國概念”在世界當代藝術市場里依然是寵兒,而岳敏君無疑是2007年的大贏家。在3月的紐約蘇富比拍賣場上,岳敏君8英尺寬的繪畫作品《金魚》拍賣價達到138萬美元,6月的倫敦當代藝術拍賣會上,其作品《教皇》拍出214萬英鎊,使其每平方尺均價躥升至47.774萬元。截至2007年9月秋拍,上拍的岳敏君作品已經達到30幅,成交率達93%,加上秋拍上的作品數量,估計將至少和2006年持平。
從今年蘇富比對岳敏君的重視程度來看,他的上拍作品也有望創出價格新高。在紐約秋拍的圖錄中,蘇富比對岳敏君的上拍作品、1997年創作的《公主》給予了大篇幅的解讀和推介,并給出了180-250萬美元的估價。這副作品的靈感來自迪亞哥·維拉斯奎茲1656年的著名畫作“Las Meninas(侍女圖)”,將其中經典的瑪格麗特公主(infanta dona margarita)形象替換成了岳敏君的招牌笑臉。專家將其解讀為“向西方藝術史致敬的杰出作品”,并將其與畢加索1957年在同一靈感下創作的作品進行了醒目的比較,這顯然將岳和世界級大師放在一個量級上。如此高明的推介,不僅使岳的作品能和西方收藏家產生共鳴,更為岳敏君作品在理論建構、藝術成就評價和價格提升上做好了鋪墊。
“中國概念股”生命力能否持久?
據粗略統計,岳敏君通過各種渠道已售出的作品數量達400多幅,目前有1/4的作品在市場上流通。除去被相關公共收藏機構收藏的作品,也還有將近200幅作品在早期買家手中。這些存貨有可能在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的價格刺激下形成放量套利的壓力,其價格能否繼續走強,目前還很難判斷。
岳敏君是“中國熱潮”的代表性藝術家之一,有專家認為,長期來看,其行情不是個體的價格問題,而是這一輪被當作“中國符號”的當代藝術家群體的市場生命力問題。藝術評論家、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黃河清將這一波熱賣的新油畫比作“中國概念股”,認為它們就像上世紀80年代前蘇聯藝術作品的大紅大紫一樣。他質疑概念冷卻后藝術品的真實價值能否持久,甚至預言中國新油畫將來有10%留在收藏領域就算不錯,“有可能95%都是垃圾”。
這是一個資本神話的時代,中國必然要經歷這樣一個讓人焦慮的時期。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曾預言:“未來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這一代的中國當代藝術家,能在這個熱鬧的舞臺上成為多長時間的名人呢?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