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受力和新媒體藝術
新感受力和新媒體藝術
新感受力和新媒體藝術
對我們這個時代進行極其嚴肅的思考,免不了要與那種無家可歸感相抗爭。歷史變遷的非人性的加速所帶來的人類體驗的不可靠感,使每一個敏感的現代心靈都記錄下了某種惡心、某種智力眩暈。治療這種精神惡心的唯一方法,似乎是加深這種惡心,至少一開始是這樣。——《作為英雄的人類學家》,蘇珊·桑塔格
我想用美國文化批評家蘇珊·桑塔格的這段話開始對新媒體藝術的個人討論,它已經很好地概括出我在膚淺接觸新媒體藝術作品后的感受。新媒體藝術,作為對分裂割據的傳統藝術語言的背叛,在觀者的感官和精神世界掀起一陣風暴,強力有地刺激我們日益麻木的理性。多樣的媒體手段對藝術創作的革命性介入使得藝術的感性烈度又標示出了新的歷史高點。這種烈度和社會的理性化進程以同樣的速度前進。
所以我們不再滿足于單一的以架上繪畫為代表的靜態藝術,它在技術和心理層面的表現性已被窮盡,它在表達后現代社會集體意識方面捉襟見肘,因此它不再能夠滿足當代觀眾豐富的視覺期待,對于后現代,它不僅江郎才盡,而且先天貧乏。和繪畫相比,誕生于19世紀末的影像,年輕富而有活力。它最大的優勢在于時間維度的表現,在人類的視覺經驗中增加了運動畫面的新內容。雖然以攝影、電影為代表的影像是一門年輕的藝術語言,但是和新近冒出來的新媒體藝術相比,它不得不退居舊媒體藝術的位置。要對一個正在急劇生長的兒童的成年身理參數進行預測是很困難的,在新媒體藝術沒有達到完全成熟前,對它特征的界定只能是大概的。從當前對新媒體藝術的多樣稱謂上,也可見界定工作的混亂現狀。欣賞了AEC以及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后,我很自然地把它與幾個關鍵詞相聯:動畫、互動、高科技、新奇。這幾個詞語之間并沒有任何邏輯關系,它們的集合也未必能整體性地揭示新媒體藝術作品的全貌,他們僅僅是新媒體藝術這顆鉆石的某個切割面。
動畫按照奧地利新媒體藝術機構AEC的分類隸屬于新媒體藝術的一個大類,動畫不僅構成一種獨立的藝術表現手段,也廣泛地被整合進其他技術手段,作品比如《鬧鐘》,《陷落的地板》等。在這些技術手段綜合性程度很高的作品中,動畫手段成為作品的視覺展現媒介,作品還有聲音維度,這也是新媒體的新穎之處-打通傳統藝術視聽單一維度的局面,給觀者提供豐富的感覺體驗。視覺和聽覺互動其實在電影時代已經開始,因此也不算新穎,被標榜最多的新媒體藝術新穎賣點似乎當算“互動”,我以為粗糙地說,互動是觀者對作品的介入和參與,精確地說是作品的運動和觀者的運動互相掛鉤。互動應該稱得上是對藝術作品時間維度表現的新突破,藝術家通過作品表現時間在舊媒體藝術手段中已經解決,新媒體藝術打通了作品時間維度和觀者時間維度之間的障礙。這是我對“互動”的進一步挖掘。互動性的作品往往伴隨光影技術、動畫手段,技術綜合化程度高。也有不少技術手段單一的作品,如《揚聲器上的白色生命》但他們的技術復雜程度高,因此新媒體藝術作品總是離不開高科技的支撐。這可以算一個整體性的特征吧。新奇的體驗也是新媒體的迷人之處,“新奇”更道出了當代藝術的本性,桑塔格早在1960年代在《一種文化與新感受力》中便一針見血地指出:“藝術如今是一種新的工具,一種用來改造意識、形成新的感受力模式的工具。”“當代藝術的基本單元不是思想,而是對感覺的分析和對感覺的拓展。”新媒體藝術標志著藝術實踐手段的革命,為藝術家拓展人類感性體驗的實驗插上翅膀,一種新的感受力已經形成。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 趙亞靜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