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畫"藏"進尋常百姓家 蘭州收藏人達10萬
古書畫"藏"進尋常百姓家 蘭州收藏人達10萬
古書畫"藏"進尋常百姓家 蘭州收藏人達10萬
今年,隨著股票、基金市場的火爆,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意識到了投資、理財的重要性。為了避免股市、基金下跌帶來的風險,許多老百姓將目光紛紛投向了收藏市場。近日,記者從隍廟、雁灘等幾個古玩市場了解到,如今,收藏成為投資理財的新手段,收藏市場人數劇增。據了解,僅今年,蘭州市收藏人數猛增兩至三成。
俗話說:“亂世買黃金,盛世興收藏。”據有關方面粗略統計,目前,蘭州經營收藏的店鋪接近3000家,收藏人數有10萬之眾,并且在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
現狀 五類人“玩”火蘭州收藏市場
在采訪中,甘肅省黃河石協會會長、中國觀賞石協會常務理事宋志剛饒有興致地說:“ 蘭州的古玩市場在西北最著名,就是在全國也是有名的。”他認為,蘭州收藏市場的繁榮反映了蘭州的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收藏市場的火爆”。
據了解,目前,蘭州市的收藏人群大致分為幾大類:其一,收藏專家。一般情況下,這類人純屬個人興趣收藏,只收不賣,并且在收藏時常常醉心于某個非常專業的藏品;其二,企業家。這類人收藏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當作一種投資;一是作為禮品買來送人。這類人信息靈通,資金比較雄厚,經常在國內乃至國外的市場尋寶,一旦有目標就迅速購買,之后瞄準時機再出手;第三是國家公務員、高薪人員,或是興趣、愛好,或是投資;第四,社會各界的名流;第五,是一般收藏者,這些人大多都是普通市民,他們借著收藏熱,懷著一種投機心理,希望能買到一個真品。
甘肅秦隴古玩藝術品有限公司的李進生告訴記者,從收藏人群分類上可以看出,90%的人都是在利益的驅動下,把收藏作為個人投資、理財的一部分進行投資的。
另據介紹,在蘭州幾大古玩市場的吸引下,大批外地的收藏者也紛紛慕名來蘭淘寶。尤其是2007年,來自東南沿海地區江、浙等地的藏家數量呈上升趨勢。據李進生講,一般情況下,這部分收藏好家都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這些人到甘肅“淘寶”的目標主要是彩陶、瓷器、木雕、漢畫像磚等具有西北文化特點的藏品。
趨向 蘭州收藏市場已經走向平民化
古代的收藏都是從平民到官紳,收藏品比較單一,如玉器、銅器之類。與其不同的是,如今的蘭州出現了大量“平民好家”,有普通市民,退休干部,而且收藏價值取向也向多元化發展。
今年國慶期間,記者在走訪蘭州幾家古玩市場的過程中發現,雖然天公不作美,但蘭州的古玩市場依然“熱度”不減。據了解,在這些摩肩接踵的人群中,除了極少數是藏家外,更多的是平民百姓。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相對于那些動輒幾千上萬的名貴藏品來說,諸如電話卡、徽章、彩票等“小玩意”是普通好家的“最愛”。
宋志剛認為,當前正處于近10年民間收藏投資熱浪的升溫階段。隨著2008北京奧運會的到來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舉行,收藏市場還將掀起更大的浪潮,而在即將到來的收藏浪潮中,“平民”收藏者所占的比例不容忽視。
甘肅秦隴古玩藝術品有限公司的李進生認為,目前,蘭州收藏市場的升值空間較大,不少藏品每年升值最少在1倍,如甘肅彩陶。從1995年以后,甘肅彩陶的價格一直在上漲,當時花1000元左右就能“淘得”一款品相較好的陶罐,如今,同樣的罐子你花10萬塊錢也不一定能買到。
市民張先生是一家企業的普通員工,每個月的工資除了生活開銷外,只能節余很少的一部分。看到近年來周圍的人不是在炒股,就是在買基金,張先生心動了,鑒于自己的經濟狀況,張先生把目光投向了收藏。張先生認為,炒股和買基金一要有錢,二要冒風險,收藏則不然,“有錢的買古玩,沒錢的買電話卡一樣能賺錢”,張先生說。于是,從2000年起,每到節假日,張先生都必定要到隍廟、雁灘等古玩市場轉一圈。今年5月,張先生無意間在隍廟花100元淘得一套文革時期的《明史紀事本末》,短短4個月的時間,他這套由中華書局出版、當初只賣1.5元一套的《明史紀事本末》就漲到了300元。張先生告訴記者,根據目前蘭州收藏市場的行情看,這套“寶貝”還有很大的升值空間。
其實,在蘭州,像張先生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出沒于古玩市場間的目的無非就是用有限的錢淘點兒“寶”,適當的時候轉手賺幾個。有關專家認為,作為普通市民,在收藏時更關注價位和升值空間,而一些舊民俗文物因為分布面廣、數量大,且價位不高,若能挑上一兩個種類加以收藏,保值增值潛力巨大。專家認為,目前的蘭州收藏市場,收藏品升值已達20%。
建議 可藏一些市場價位穩定的藏品
既然是投資,就會有風險。記者調查發現,隨著收藏市場的不斷升溫,各種仿品大量進入市場,不僅讓普通藏家屢遭“暗算”,就連一些專家級藏家都有霧里看花之感。據了解,在蘭州的幾個收藏品市場,大到成千上萬的彩陶、玉器,小到一兩元錢的銅板、煙花,都有大量的假貨在市場上大行其道。
在收藏界頗有名氣的包先生告訴記者,古玩行的制假從古到今都有,像名人書畫、青銅器,一經作假,它的價值往往呈幾十倍甚至數百倍地翻。由于制假手段越來越高,是真是假一般的藏家很難分辨。所以,準備投資藏品者,首先要做好承擔風險的準備。他說,對待藏品,藏家的態度無外乎是收藏、愛好或經營。但目前的情況是,真搞收藏的人少,作為一種賺錢的手段的人多,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收藏能讓自己一夜暴富。這種投機心理帶給投資者的是冒更大的風險。其實,懂行的人都知道,收藏市場反復性大。如1996年,一套梅蘭芳電話磁卡市場賣到了兩萬左右,當時有不少人馬上跟風買進,結果僅僅過了一年多,1998年這套磁卡一下跌到了800元一套。他提醒藏家,進入收藏市場,投資一定要慎重。
他還建議,作為普通收藏者,如果要投資收藏,可以買一些國家公開發行、帶面值的紙幣、郵票類,這類藏品市場價一般都比較穩定,可以適當投資一些。假如能在剛上市就按面值買進的話,必賺無疑。另外,與瓷器等相比,近現代書畫較易辨別真偽,因此在投資上的風險相對小一些,低額投資者可以考慮收藏一些近現代名家的書畫。還有像一些舊書、手稿、連環畫、生活用品等,也是“平民”收藏者的主要目標。
提醒 收藏莫要盲目趕潮流
面對日益高漲的收藏熱,專家提醒廣大收藏投資者和收藏愛好者:“收藏市場 ‘陷阱’多,不能盲目地趕收藏潮流,玩收藏一定要‘擦亮眼’”。
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資深藏家介紹,收藏市場中的“陷阱”多是業內人士眾所周知的, “陷阱”其實有共性。一些假貨的賣家專門編一些故事來欺騙買主,假如遇到又是賭咒又是發誓的賣家,你就要考慮他的“貨”是否該買了。另外,有藏品的地方就有贗品。古玩市場從來就是真真假假。現在的市場上有不少人專門設做舊仿古的贗品“陷阱”,給收藏愛好者下套。鑒定專家楊老先生告訴記者,2006年,有一個定西人帶來一個新石器時期的人面紋請他鑒定,鑒定結果是贗品。據那位定西人講,他也是從別人的手上花5位數買來的。據楊老先生說,那種人面紋目前為止真品只有極少,且都在南方,那件贗品是仿者將獸骨用煙熏等手段復制而成的。”
業內人士楊先生說:“老普通市民進入收藏市場不是件壞事,但要堅持理性投資。首先要正確看待收藏方式與經濟實力的關系。在個人經濟實力允許的范圍內,量力進行相應的收藏或投資;另外,要有平和的心態。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在出現收藏失誤時心理失衡,俗話說得好‘有多大的本錢念多大的經’。”
他建議,剛進入收藏市場者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在保證基本生活的情況下購買,先從低端藏品做起,積累知識和經驗,這是一個必須的學習階段。還要善于將還沒有引起人們注意的門類和品種,或者市場上價位還比較低但增值潛力較大的項目作為收藏對象。他說:“假如要收藏,一定要‘ 求真’。”尤其是在收藏古玩時,一定要到權威部門請那些具有國家級資格證書的鑒定專家進行評估和鑒定。
呼吁 蘭州收藏市場有待規范
采訪中,有業內人士表示,收藏隊伍越來越壯大,可精品藏品越來越少,市場價格越來越高,給收藏帶來很大難度。他們呼吁,要確保收藏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當務之急是要從收藏市場管理、相關法規和規章制度入手。據了解,目前蘭州的一些拍賣行或拍賣公司的負責人缺乏古玩、名人字畫鑒賞方面的專業知識,一些公司不具備拍賣古玩字畫的條件。更重要的是,蘭州乃至甘肅,拍賣行業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相對權威的鑒定機構。
記者從甘肅省文物鑒定站獲悉,今年以來,來該站做藏品鑒定的人數較往年減少了一半。而剩下的這一半人中,大部分是來自公安系統或特定機構因工作需要來做鑒定的。業內人士張先生道破其中玄機:“只要有收藏市場,就有專門吃‘鑒定’這碗飯的,至于鑒定有沒有法律效益,鑒定水平是高是低,又有幾個人知道呢!”
其實,收藏市場上不可能件件都是真品,一些仿的東西也有價位,也是一種藝術品。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收藏市場和收藏人群的不斷壯大,作為文化產業,更多的是要扶持鼓勵,使之合法經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