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璞畫昆曲――《牡丹亭》組畫
杜璞畫昆曲――《牡丹亭》組畫
杜璞畫昆曲――《牡丹亭》組畫
油畫家杜璞生長在文脈悠久的江蘇鎮江,求學于“六朝古都”南京,1999年在南京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導師沈行工教授),畢業后回鎮江專事油畫創作,2003年遷居蘇州。經過十余年探索,他逐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個人風格:色彩響亮,筆法豪放,兼工帶寫,中西兼融。他的油畫既有西畫的寫實功底和抽象表現的現代感,又有中國傳統繪畫的空靈意象之美。他幾十年來居住、學習和工作的地方,正是傳統文人畫的發源地和興盛區,這條文化根系深深地植入了他的藝術生命。要畫出和西方人不同的油畫,是中國藝術家的野心,也是中國知識分子自然而然的追求。
出于深沉的文化自豪感和使命感,近年杜璞著力描繪中國的世界自然與人文遺產:天壇、長城、皖南民居等,最后集中于蘇州的兩項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園林(世界自然與人文遺產)和昆曲(人類口頭傳承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兩項遺產是平民的,又是精英的;高貴典雅,又融于日常生活。杜璞畫園林畫昆曲,突出的是它們具有親和力的美,以及它們對現代人審美心理上的沖擊和啟示。
杜璞根據青春版《牡丹亭》創作的系列油畫,園林和昆曲雙美兼融。從中可以發現許多中外藝術大師的風格元素,如桃花塢木版年畫的民俗生活氣息、八大山人的簡約和靈動、齊白石的稚拙情趣和勁健用筆、馬蒂斯的裝飾與純色、畢加索的解構、夏加爾的童真想象力,但整套作品所表達的凄清、詭異、夢幻意味,則是杜璞心中的《牡丹亭》,用油畫這種新的媒介演繹了一段穿越時空、超越生死的愛情故事,但杜璞沒有對劇照亦步亦趨,而是大膽地畫出了自己的感覺和想象。如《驚夢》中杜麗娘穿著五分褲,用不太雅觀的姿勢入睡,含蓄地表達了這一折的情色主題;《尋夢》畫面的藍白色調與舞臺上很不一樣,卻更好地表現了杜麗娘空虛、憂郁的心境;《憶女》則干脆摒棄了黑暗中痛哭的杜寶夫婦,讓石道姑坐在姹紫嫣紅的園林里回憶杜麗娘的存在,既間接補足了《驚夢》的故事,又暗示杜麗娘的死亡并不可怕,還會有美好的未來;《泊淮》舞臺上用的色彩比較素凈,畫面上卻用紅色調傳達出熱鬧的氣氛。在杜麗娘作為鬼魂出現的幾折里,更是畫成裸體出現,初看令人吃驚,細想卻很貼切《牡丹亭》的“人性解放”主題。
昆曲之動人,在于她能激發觀眾的人生感悟和藝術想象,杜璞畫昆曲,畫出了他對昆曲的個人感受和大膽想象,這是昆曲的成功,也是杜璞畫 昆曲的成功。
2007.9.26 邵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