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博覽會的時代到來了嗎?
藝術博覽會的時代到來了嗎?
藝術博覽會的時代到來了嗎?
在雙年展、三年展熱潮未退之際,近幾年又悄悄興起了藝術博覽會高潮。北京藝術博覽會、藝術北京2007當代藝術博覽會、北京國際畫廊博覽會、上海藝術博覽會、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等都辦得紅紅火火。如果說雙年展是位于專業領域,以居高臨下的身份去感化群眾,那么藝術博覽會則試圖走出藝術圣殿,以平民藝術的身份去接近群眾。我們可以說,前者是“獨樂樂”,后者是“眾樂樂”。但“獨樂樂”之所以勝過“眾樂樂”,首先是建立在“獨”即個人(梁惠王)對精通音樂的前提下,其次建立在“眾”即他人(百姓)收到良好的音樂欣賞訓練的前提下。只有具備了這兩個前提,此判斷才能成立。但中國的藝術博覽會,不僅沒有弄清楚中國目前藝術市場的現實,也不了解受眾的接受能力,而是想當然的把目標定為于市場。這種大躍進的做法非但沒有真正促進藝術的市場化進程,反而誤導了藝術的發展,誤導了大眾,無疑是當代藝術經濟泡沫的另一種表現。
舉辦時間最長的上海藝術博覽會在一開始,就將其目標定位到“辦成上海藝術市場繁榮發展的助推器”,并將目標盯在了畫廊這個運作市場主體上,這種思路絲毫沒有問題。但,只要對當代藝術史稍微有點了解的人,就可以想象出前幾屆上海藝術博覽會的情況,必定與一般藝術品市場沒有什么差別,其不過是藝術品大集市而已。近幾年,情況有所改變,上海畫廊開始多如牛毛,驚人的成交額造成了市場的表面繁榮。但是,成交額后面的消費者呢?現在中國還沒有形成穩定的消費群體,中國畫廊的生存依靠的是海外消費群體,這必定造成中國藝術市場的不穩定性。而以市場為目標的藝術博覽會,必定會受其影響。2006年,上海藝術博覽會報出了驚人戰績:“2006(第十屆)上海藝博會,于11月16日開幕,11月20日閉幕。盡管在五天的展期中連遇四天陰雨天氣,但本次盛會的觀眾人次仍達到了5.8萬,比去年增加了3千人次;成交量也刷新歷史記錄,突破了6千萬元人民幣大關,比去年增長了8百萬。”單從人流量和成交額上來看,這確實一個讓人興奮的結果,似乎一夜之間,藝術已經大眾化,但實質并非如此。當藝博會被定位到市場中時,不可避免的投機性也就隨之發生。藝博會的國內消費群體多為企業界人士,他們多是為了獲利而買賣藝術品,而極少出于真正的收藏愛好;畫商則為了贏利而購買藝術品。由于藝術品的價格遠遠高于普通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如果將藝博會的目標定位于這些有限的消費群體,那么它也就失去了自身與其它專業展覽的區別。因此,上海藝博覽會在2002年就采用了分層次、分價位的策略,將民間工藝、家庭裝飾擺設、藝術印刷品等都請進了博覽會。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博覽會的人流量,但是,同時也使藝術博覽會成了“擺地攤的大集市”。多數人來參加藝術博覽會,并不是為了欣賞什么高雅的藝術品和進行收藏,只不過是買些裝飾品或獵奇罷了。即使是一些價格低廉的國外名作印刷品,估計也沒有多少人真正能夠了解作品的來龍去脈。上海藝術博覽會并沒有達到“眾樂樂”的效果,因為一般群眾哪怕是那些富有的藝術收藏者,也很少能夠真正懂得欣賞藝術品。從署名為何鴻的文章《上海畫廊三點側視》中,我們可以看出整個上海藝術消費群體的現狀:
“我們對走進畫廊人的年齡作一個評估:絕大多數人的年齡在30~60歲,從中國的歷史現狀看,這些人都出生在解放前后至“文革”時期。這一時期,正是中國教育處在漸漸恢復又轉入尷尬時期,藝術教育的蒼白不可能對他們產生藝術消費的意識基礎。傳統文化藝術的力量只有在那些祖輩還在經營古董藝術品或書香世家里找到一些延續,可“文革”又將這僅有的一點熱力掃視的蕩然無存,只是一些還有文化良知的人在延續這樣一份文化責任,可已經很少了。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政府對教育的恢復,并未從根本上提升人們的藝術意識,卻更多的走向了一切為了經濟發展和建設的實用技能教育,即便是時值今日,人文藝術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比重也是很微薄的。……20世紀80年代在鄧小平先生“讓一部分先富起來,然后走向共同富裕”、“發展是硬道理”的政策感召下,一些先富裕起來的人,基于他們的知識結構,注定了他們對藝術品投資消費意識的弱化。”
我們可以看到,上海藝術博覽會就是建立在這樣一種文化結構之上。當官的買藝術品是為了送禮,中產者買藝術品是為了裝飾,掌握大部分資金的企業界老板則把藝術作為一種投資,很少有人能夠真正了解藝術本身,非營利空間的缺乏使中國缺乏真正的藝術品收藏機制。在這藝術品市場化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建立的是一種公共教育體制,而不是盲目的市場效益。上海藝術博覽會的巨大成交額與整個上海市民文化結構形成鮮明對比。按照常理來說,這樣的文化構成產生不了如此巨大的成交額,那么這部分資金來自何處?這只能說明一點,中國現在的藝術消費觀念正處于非理性的階段。掌握大量資金的一少部分人開始將資金投放到藝術領域,試圖從中獲得利潤。正是這部分資金繁榮了整個藝術市場,但這也恰恰是當代中國藝術市場不穩定的原因所在。當這一小部分人發覺自己從藝術市場上獲得的利潤在減少甚至消失時,他們可能抽回這部分資金,然后再轉向其它投資領域。藝術市場也會隨之崩盤。上海藝術博覽會和其它藝術品“促銷活動”,大都夸大了中國藝術市場的實際需求量。這些“促銷活動”要想獲得人氣,就必須屈從于大眾的審美趣味,將一些媚俗的藝術品作為引誘大眾的誘餌。最終,這些“促銷活動”不僅沒有提高大眾的審美水平,反而誤導了大眾,讓他們誤以為工藝品、民間工藝、藝術印刷品就是藝術。上海藝術博覽會等藝術品“促銷活動”的初衷是好的——不想“獨樂樂”而要“眾樂樂”。但在“眾樂樂”的同時,他們卻沒有注意到藝博會的結果已經與其宗旨“國際化,精品化,市場化”構成了矛盾。“精品”與“市場”在藝術之中,本來就是一個矛盾的概念,一般而言,沒有多少人能夠消費得起被稱為“精品”的藝術作品。
自從去年開始,上海藝博會推出了“藝博會青年藝術家推薦展”,今年又繼續推行之。在這樣一個充滿銅臭氣息的氣場里,舉辦這樣一批由年青人組成的展覽,本身就缺少程序合法性。就去年的展覽而言,說白了,就是為了買畫,整個展覽只能說是一個臨時畫廊,掛了一些絲毫不相干的作品而已。展覽中作品與整個博覽會的其它作品相比較而言,缺少評論系統的評判,所以,整個展覽中,賣出的作品越多,說明存在市場泡沫的可能性越大。但我們不得不的說,上海藝博會的組織者本身的初衷是好的。他們意識到了藝術需要正規的市場化,也意識到了藝術活動要有市民的參與,但是,他們卻沒有看透這市場的虛假繁榮。在一個半數以上人都缺乏美術鑒賞教育的國家中,他們所謂的藝術市場化,能到何種程度?中國現在的社會構成中,如果要將藝術推向大眾市場,那么推出的只能是媚俗藝術。剛剛舉辦的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Shcontemporary),引入了所謂的國際大碗作為總策劃,還推出了什么“頂級藝術家”,列出了眾多知名畫廊。乍一看,它已經與雙年展沒有什么區別,但是其性質終歸還是以市場為目標的博覽會。他們雖然看到了亞洲地區富人的增加程度,但是卻沒有考慮到中國整個當代藝術體制存在的缺陷。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并沒有因為換了個“洋總監”,而消除自身存在的問題。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泡沫的原因,并非中國沒有收藏潛力,而是中國整個藝術市場的建設并不健全。真正的藝術系統,是通過評論系統、非營利機構、畫廊等幾方面互相作用而形成的。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評論系統、真正非營利機構的缺失,畫廊卻多如牛毛,屬于二級市場的拍賣會屢屢報出天價。藝術家沒有通過展覽經受評論系統的論證,直接投放市場和拍賣行形成的價格是不合法的,特別是在這種價格又讓人瞠目結舌的時候更是如此。藝術博覽會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不僅沒有正確的引導藝術市場,反而使藝術市場更加泡沫化。“獨樂樂”有時并非壞事,急于“眾樂樂”反而欲速則不達。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