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把城市當作一個展場,那么優秀的建筑作品就是這個展場中的一個個雕塑;
如果我們把家當作一個展場,那么藝術的家具就是展場中的雕塑;
如果我們把身體當作一個展場,那么新穎別致的首飾也成了一件件流動的雕塑。”
“2007泛雕塑藝術展”10月11—14日在上海舉辦。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文化顧問”、2007泛雕塑藝術展覽會副主任韓美林撰文解讀“泛雕塑”,并授予《解放周末》獨家發表。
 |
 |
“泛雕塑”是一種解放,一種突破
一提起雕塑,除了聞名中外的秦始皇兵馬俑之外,最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恐怕要算街巷里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雕塑,或者幾條曲線加幾個球的抽象雕塑了。這會兒突然又冒出個“泛雕塑”,許多人難免會有些摸不著頭腦:“泛雕塑”是啥玩意呢?
“泛雕塑”當然是雕塑,確切地說,“泛雕塑”是涵蓋了傳統意義上的雕塑在內的三維、四維乃至N維的造型藝術。
顧名思義,“泛雕塑”可以解釋為“廣泛的雕塑”、“泛化的雕塑”。那么,這種廣泛表現在哪里呢?很多人認為,雕塑無非就是用石頭、木頭、泥巴、銅這些材料制作出來的,它的創作手法也就是加加減減,或塑造,或雕刻。持有這種想法的人恐怕是有些落伍了。現在的雕塑材料太豐富了!不銹鋼、銅、鐵、漆、纖維、玻璃、陶、瓷、橡膠、玻璃鋼、光、電、磁,各種新式的合金、人造材料乃至于廢棄物,都可以用來做雕塑。藝術只要能達到審美的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我在創作當中,有時候甚至會用上醬油、西瓜汁、酒精等,因為這些材料能渲染出特殊的效果,作品處理出來后也就很特別了。
至于談起雕塑的形式和內容,怕是要讓大家再跌一次眼鏡了。如果我們把城市當作一個展場,那么優秀的建筑作品就是這個展場中的雕塑,比如我們的奧運場館、“長城腳下的建筑”。如果我們把家當作一個展場,那么藝術的家具就是展場中的雕塑。藝術家與設計師的結合,必然會給老百姓帶來對實用品超乎想像的體驗。如果我們把身體當作一個展場,那么新穎別致的首飾也成了一件件流動的雕塑。據我了解,在中國為數不多的從事藝術首飾設計的藝術家中,有不少是學雕塑出身的。我本人最初是學染織設計的,搞繪畫還情有可原,怎么搞起雕塑來了?這恐怕也是我在平面與立體之間“散步”的結果吧!
至于那些或反映社會生活,或表達內心情感,或純粹追求形式美的具象、抽象雕塑,在今天呈現出更為豐富的表現形式。中國傳統雕塑有秦始皇兵馬俑、漢代陵墓雕刻,還有佛像雕刻、石雕、玉雕、根雕、木雕、泥塑等。而近現代意義上的雕塑純屬西洋進口的玩意兒。中國的現代雕塑家基本上是在法國和前蘇聯的雕塑教學模式下成長起來的。有一段時間,我們國家的雕塑大部分是紀念性的具象雕塑,重要的歷史事件、英雄人物,有突出表現的典型人物、勞模,成了那個時代的主要表現對象和內容。最為典型的雕塑杰作是我們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改革開放之后,雕塑創作的選材逐漸擴展到反映百姓日常生活、地域文化等題材上,在形式上也逐漸出現了一些抽象雕塑。到了上世紀90年代,雕塑創作一度繁榮,科技的發展和網絡發展帶來的信息傳播方式的迅猛改變,也給雕塑藝術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們今天提出“泛雕塑”,是一種解放,一種突破。空間科學已經發展到了那么多維,我們的雕塑為什么就不能?
其實,當我們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泛雕塑”既是一個名詞,也可以是一個動詞———雕塑的泛化。這是一個進行時態,是一個發展趨勢,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這意味著雕塑不僅本身在不斷地變化、演進,吸收各式各樣的文化和其他學科的精華,而且還會“泛”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以藝術的力量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如果問,是什么動了我們的雕塑?那便是時代前進的力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