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與創新中國油畫西域畫風
繼承與創新中國油畫西域畫風
繼承與創新中國油畫西域畫風
新疆油畫家阿不都克里木·納斯爾丁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個人畫展引起了國內美術界的震動,這位維吾爾族畫家用西方油畫特性融入維吾爾藝術風格的繪畫表現形式,打破了中國人傳統的審美情趣。
10月10日,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國美術館專門為阿不都克里木·納斯爾丁舉行了個人作品研討會,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靳尚誼、中國油畫學會主席詹建俊、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著名畫家朱乃正、吳長江以及中央美術學院的十幾位教授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阿不都克里木·納斯爾丁的繪畫藝術成就。
油畫是舶來的畫種,如何以這種外來藝術形式表現中國人的審美情趣,是中國油畫界幾十年來一直關注的問題,許多油畫家進行了形式多樣的探索,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甚至是畢生的精力。
油畫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它通過構圖、色彩、線條、筆觸等多種表現要素的合理高度與恰當運用,惟妙惟肖地再現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充分地展示畫家豐富的內心世界。
新疆古稱西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也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薈萃之地。在美術方面,遠古的巖畫、神秘的草原石人,特別是以克孜爾石窟為代表的古西域佛教藝術,至今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輝。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后,圖案裝飾藝術的發展、創新與普及又成為新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的一大亮點。阿不都克里木·納斯爾丁正是吸收著這樣的文化乳汁成長起來的維吾爾族油畫家。
阿不都克里木·納斯爾丁從小酷愛繪畫,先后就讀于中央民族學院附中、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繪畫專業本科、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班,打下了扎實而系統的繪畫理論與技法基礎。后又赴巴黎國際藝術城“呂霞光夫婦畫室”進修深造,先后赴歐洲、中亞、東南亞等地進行藝術考察,對西方的油畫有著廣泛的研究。
維吾爾族是一個非常擅長裝飾藝術的民族,他們對圖案藝術有著特殊的愛好與審美感悟力,并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審美意識。阿不都克里木·納斯爾丁幾十年來對藝術的追求正是建立在對西方油畫特性和維吾爾圖案藝術充分認知的基礎之上的,他把油畫豐富的表現力與圖案藝術的裝飾性融為一體,并將其創造成一種富有維吾爾民族審美情趣的油畫表現形式。
阿不都克里木·納斯爾丁的油畫作品大多反映麥西來甫場景中維吾爾族群眾的內心世界,及大漠、胡楊等新疆特有的景色,其風格特點是概括的色彩、優雅而富有動感的人物刻畫。圖案化的構圖,單純中見豐富,靜態中含律動,顯示出一種視覺的韻律美,蘊含著維吾爾族人傳統的審美意識。他用畫家的眼睛和心靈來觀察和感受生活,并以具有特色的油畫藝術語言,創造性地運用油畫藝術形式把所看到的生活中的一切自然的物象,轉化為動人的藝術形象。因此,他的繪畫既是生活的反映又不同于生活;既是自然生活中真實的世界,又是心靈中的藝術世界;它既是物又是色,既是形又是線。他在運用這些繪畫藝術手段的過程中以一種少數民族美術家特有的感知與方式,創造出了他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強烈個性的油畫藝術作品,那些豐滿的構圖、艷麗的色彩、明晰的結構、強化的造型、突出的線條,都構成了他的繪畫藝術所特有的風貌。
在阿不都克里木·納斯爾丁的繪畫中,觀念上的東方意識與繪畫處理上的裝飾與表現貫穿其中,這也是他藝術語言與個人風格形成的關鍵。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裝飾性與表現性這兩種因素有著微妙的變化。阿不都克里木·納斯爾丁受過極為系統嚴格的學院訓練,對于歐洲傳統藝術有著較全面的理解,同時也對東方藝術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曾經深入研究梵高、高更等近現代歐洲繪畫大師的作品,這在他早期的作品中非常明顯。同時,東方傳統繪畫的寫意手法與中國畫藝術的抽象構成美也深深地吸引著他,而表現主義繪畫所特有的力度則恰恰適合他的氣質與個性,不同的創作手法在他這里交匯到了一起,他以過人的氣魄與膽略,將這幾種不同的因素融入到自己的繪畫語言中,并有機地轉化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
著名作家周濤評價說,維吾爾族畫家中不少人具有天然的才華,阿不都克里木·納斯爾丁就是其中的一位。“天然的才華”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不是后天培養的。這之間有著看似微妙實則很大的差別。藝術感覺、判斷力、洞察力、想象力、創造力、領悟能力、把握能力等,雖然都需要在后天的訓練和實踐中不斷提高,但“原礦”的存在和多寡至關重要,這才是決定一個畫家成就的分水嶺。應該明白,藝術創造歸根結底是一件神秘的事物,它不同于機械性勞動和普通工作,畫家的創造需要天才,不需要平庸雷同的復制。
阿不都克里木·納斯爾丁在藝術上取得的這種以歐洲油畫技法融入東方傳統藝術來表現維吾爾族人生活情感的藝術創新被中國油畫藝術界所贊賞,這種具有西域特色的畫風是現代中國油畫藝術中芳香獨具的一朵鮮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