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一場“海外回流國寶專家論證會”在亞洲大酒店舉行,這些“國寶級文物”包括一個春秋青銅器“四羊方壺”、一個鑲嵌五金四玉的帶鉤(戰國到西漢早期貴族使用),以及兩件漢代漆器。一個月后,這些文物將出現在拍賣會上,總估價高達7210萬。
出席論證會的專家包括臺灣中華文物學會
秘書長張克晉、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青銅器鑒定專家杜迺松、故宮古器物部副主任丁孟和湖北鄂州博物館館長董亞巍等。張克晉表示,4件文物是臺灣中華文物學會從旅居海外多年的兩位臺灣收藏家手中征集到的,希望通過拍賣方式回到大陸。其中九鑲帶鉤估價2800萬~3200萬元;兩件漢代漆器估價1300萬~1700萬元;青銅器四羊方壺價值2200萬~2500萬元。
這批文物的來源充滿傳奇色彩。其中九鑲帶鉤和漆器號稱來自藍衣社的一次暗殺行動,而四羊方壺的擁有者則可能是20世紀20年代河南出土,后被國民黨軍官帶到臺灣的文物。
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政策研究處的一位工作人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只要文物來源合法,在拍賣方面并沒有限制,所謂“來源合法”主要排除了地下埋藏所得和非法入境所得等途徑。如果方壺真是20世紀20年代出土,由于當時還沒有相關法規,因此不受限制。他解釋說,拍賣文物都會國家文物局申報,獲得許可后才能走上拍賣臺。
此次露面的四件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28厘米長的九鑲帶鉤。其上有5塊純金螭龍和4塊古和田玉,通體為鐵質,滿錯金銀,主體紋飾為五方高浮雕螭龍纏繞紋足金塊。檢測專家都對當時工匠的技藝贊嘆不已。接受委托拍賣此文物的皇朝·誠銘拍賣公司總經理黃子瑛介紹,來北京之前,湖南湖北等地有文物專家從鑲玉上判斷其為戰國時代的產物,但也有專家依據錯金銀技術斷定它來自西漢早期。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青銅器鑒定專家杜迺松認為,帶鉤可能是戰國到西漢早期的君主使用,但具體是哪位君王的用品,還無從判斷。
【漆器】
可能是東漢皇室用品
 |
帶鉤的藏家同時委托拍賣的還有兩只漆器——彩繪錯金銀瑞獸紋漆簋和彩繪云氣紋貼金漆耳杯。兩件器物底部有隸書“內官”款識和“十五年內官賜器物府義工秉造”字樣,漆簋的蓋內還有兩條龍的紋飾。湖北鄂州博物館館長董亞巍認為這兩件漆器是東漢早期皇家器物,而且是同一批制作的。
據臺灣中華文物學會秘書長張克晉稱,九鑲帶鉤和兩件漆器是臺灣一位周姓小姐的家藏,周小姐透露她祖父上世紀30年代初與藍衣社高層來往密切,1941年底曾參與暗殺入侵秦皇島的日本軍官及隨行人員的行動,在日本人的隨身物品中發現了這三件文物。也有人私下懷疑這種說法“有點傳奇”,“參與暗殺之后還拿著三件物品不太符合特工的常規”。
【四羊方壺】
可能于20世紀20年代出土
張克晉透露,專家們在鑒定中發現,四羊方壺與故宮博物館保存的一件春秋青銅器——蓮鶴方壺——在形制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張克晉說這件四羊方壺是一位旅居海外多年的臺灣收藏家提供的,其父親曾是北洋陸軍第十四師的軍官,“1923年出土蓮鶴方壺的鄭公大墓是在河南新鄭李家樓村發現的,當時保護文物的正是十四師師長靳云鶚。”
目前公開的資料顯示,當年鄭公大墓出土的文物,被保存在北京、河南、臺北三地,并無遺失,而新中國成立后的考古發掘顯示,李家樓村附近存在一個春秋古墓群。因此方壺很可能是20世紀20年代在河南出土,后被國民黨軍官帶到臺灣的珍貴文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