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君:癡迷作畫 追求極致一年內完成上千幅作品
張正君:癡迷作畫 追求極致一年內完成上千幅作品
張正君:癡迷作畫 追求極致一年內完成上千幅作品
時間:2007-10-10 00:00:00 來源:聊城晚報
名家
>張正君:癡迷作畫 追求極致一年內完成上千幅作品
 |
大大的行李箱,長長的畫筒,這是張正君流動的“家”,里面裝滿了他對繪畫的癡迷,對人生極致的追求。
1968年,張正君出生在書畫之鄉高唐,他雖然曾經是一名職業京劇演員,但最終卻屈服了自己的愛好,踏上“正途”——畫中國畫。
憑著對繪畫的癡迷,前不久,在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第十二屆新人新作展”上,他的作品“藏北風情”系列在幾千幅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他本人也成為聊城唯一一位入選的畫家。
職業擋不住愛好
張正君4歲時,一位親戚發現他喜歡繪畫,就教他臨摹連環畫,從此繪畫成為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但由于父母酷愛京劇,12歲的張正君初中沒有畢業就被送進高唐京劇團。
學戲的日子是艱苦的,不過,張正君始終沒有放棄繪畫,因為他想在繪畫方面做到“最好”。
18歲那年,憑借高唐京劇團第一武生的身份和豐富的演出經歷,張正君順利地考上了山東藝術學院。入學后,他的繪畫功底讓任課老師驚訝不已,并最終讓他轉到舞臺美術專業學習。
畢業后,張正君被分配到聊城市京劇團從事舞臺美術設計工作,先后參與了《擋車》、《水落石出》等電視劇的拍攝。他參與設計的兒童舞臺劇《我們不是木偶》獲山東省舞美設計一等獎。
但是,這些都不能滿足他對繪畫的熾熱追求。他要專心繪畫,于是辭職了。
癡迷中走近理想
京劇團的經歷為張正君的創作奠定了豐富的生活基礎,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更深的內涵,因為京劇講究的唱、念、做、打和國畫的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都被譽為中國“國粹”,有著共同的歷史淵源和共通的表現手法。
不過,促使他前進的動力更多的還是他對國畫的癡迷。他每天至少有10個小時在作畫,往往是深夜專注于創作,不覺間東方已經泛起魚肚白。
9月初的一天晚上,他住在聊城一家賓館。第二天早晨,人們推開他的房門,發現室內地毯上、沙發上、衛生間內全都擺滿了他剛畫的畫,共20多幅,這些都是他趴在地毯上畫的。
正是憑借著繪畫方面的天賦和對繪畫的執著追求,勤奮的張正君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完成了上千幅作品,這相當于一般畫家十年的工作量。
“從創作中我感覺到時間的短暫,更感覺到生活的美好,這讓我領悟到生命的彌足珍貴。”張正君說。
收獲后期待突破
“有時候我感到特別痛苦,畫不出來東西了,原本很健談的我說話也不順暢了,這說明我應該有所突破。”張正君說。
今年3月份,有感于國畫創作中遇到的瓶頸,尋求更高飛躍的張正君參加了中國美協第十六期高研班,師承于杜滋齡、霍春陽、趙華勝等多位國內美術界知名畫家,主攻中國人物畫。
經過這次深造,張正君的作品日臻成熟,其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省市級美協主辦的畫展,并被李苦禪紀念館及中國美協培訓中心收藏。
前不久,在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第十二屆新人新作展”上,他的作品“藏北風情”系列在幾千幅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他本人也成為聊城唯一一位入選的畫家。
張正君說,他前面的路還很長,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而他性格中唯一不變的是,凡事做到最好、做到極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