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海歸珍寶估價超7000萬
四大海歸珍寶估價超7000萬
四大海歸珍寶估價超7000萬
精美的帶鉤、底部銘文至今仍未破解的兩件漆器及身世至今是謎的青銅器四羊方壺———昨天,這四件從海外回流的藝術品在北京接受專家論證。據悉,它們將于 11月份在北京拍賣,預計其估價將超過7000萬元人民幣。文物專家張克晉透露說,這四件藝術品是從海外兩位藏家手中征集的。
九鑲帶鉤之謎 造于何年?
九鑲帶鉤,長28厘米,寬4厘米,上有5塊純金螭龍和4塊古和田玉。帶鉤通體用錯金銀工藝包裹,細膩的線條、繁復的紋飾,代表了中國古代金屬工藝的高水準。九鑲帶鉤之名,由這9塊金玉鑲嵌而來。
有關專家對這四件文物進行了論證,其中九鑲帶鉤的年代引發爭議。有專家認為是戰國時代的,因為帶鉤上鑲嵌的白玉是戰國古玉,鑲嵌手法也是戰國工藝。
但在8日早間的論證會上,故宮古器物部副主任丁孟等部分文物專家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帶鉤上錯金銀工藝是西漢早期技術,所以應該是西漢早期產物。
雖然專家難斷“九鑲帶鉤”的年代,但參加論證會的專家稱該文物保守估計價值在3000萬元。
漆器之謎 光武帝御用之物?
兩件漆器分別名為彩繪錯金銀瑞獸紋漆簋和彩繪云氣紋貼金漆耳杯,湖北鄂州博物館館長董亞巍介紹,這兩件漆器的制作極其精美,十分罕見,古代漆器眾多,但這種造型的絕無僅有,是第一次見到。在用40倍放大鏡,對錯金銀紋飾帶進行了仔細觀察后發現,在紋飾帶中的脫落處,可以看到V型槽,槽中可以看到細微的鏨刻痕跡。這說明,銅質紋飾槽是鏨刻而成的,而這正是東漢的紋飾制作工藝。
從漆器底部“十五年內官賜器府義工秉造”銘文來看,這種漢隸書體是在西漢晚期至東漢初年盛行的書體,所以可以斷定這兩件漆器應該是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之器物。
翻開漢代皇帝年表不難發現,兩漢在位時間超過15年的皇帝,一共有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宣帝、漢元帝、漢成帝、光武帝、漢明帝、漢和帝、漢安帝、漢順帝、漢靈帝、漢獻帝13位。
其中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宣帝是西漢早期的皇帝,那時漢隸書還沒有廣泛使用,所以這兩件漆器不大可能是那個期間造的。而光武帝劉秀之后,漢朝開始衰落,以當時的國力,已經不可能再制造如此精細和精美的漆器了。漆簋底部的圈足都精致到如此地步,顯然當時制作這兩件漆器的人不惜成本,極盡奢華,而東漢中期及以后的國力,已經做不到這一點了。
而且,從漆簋上錯金銀的工藝上來看,是典型的東漢早期特征,這就更加證明兩件漆器是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時代的皇家用品,很可能被劉秀本人使用過。但是,劉秀到底有沒有使用過這兩件漆器呢?目前仍然是謎。
四羊方壺之謎 出土何處?
丁孟介紹,像四羊方壺這樣紋飾繁縟的小件青銅器,是十分罕見的,是難得的春秋時期青銅器的精品。文物專家張克晉透露,四羊方壺收藏者的父親,曾是北洋陸軍第14師軍官,被參謀長余定華招致麾下,這件方壺又與故宮館藏的蓮鶴方壺有相似之處,很容易使人聯想起1923年出土蓮鶴方壺的河南新鄭李家樓村鄭公大墓。翻閱史料不難發現,北洋陸軍第14師曾在山東、河南等地長期駐扎。
當年,蓮鶴方壺及其他珍貴青銅器無意中被發掘出土后,正是北洋陸軍第14師后任師長靳云鶚保護了文物。目前公開的資料顯示,當年鄭公大墓出土的文物,被保存在北京、河南、臺北三地,并無遺失,顯然,這只四羊方壺不大可能是鄭公大墓出土的。而此后的考古發掘顯示,李家樓村附近存在一個春秋古墓群,這只四羊方壺會不會是周邊其他古墓中出土的呢?這同樣是個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