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當代藝術的脈動
觸摸當代藝術的脈動
觸摸當代藝術的脈動
時間:2007-10-10 00:00:00 來源:晨報網
資訊
>觸摸當代藝術的脈動
 |
2004武漢首屆美術文獻展作為當年的一項文化盛事,在人們的心中還記憶猶新。作為上屆“文獻展”的延續(xù),昨日,第二屆美術文獻展在新建成的湖北藝術館開幕。80多位藝術家?guī)砹?00多件參展作品,其中包括著名導演賈樟柯的影像作品《公共場所》。
本屆美術文獻展延續(xù)了首屆文獻展的宗旨---“經典性、學術性、前沿性”。“第二屆美術文獻展”分為三部分展覽,主題展為“觀念的形態(tài):1987~2007中國當代藝術的觀念變革”,另外兩大展覽包括“獨立展:繼續(xù)”和特展“回望‘八五’”。其地點除湖北省藝術館外,其他兩處展地為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和美術文獻藝術中心。
80多位參展藝術家中,有如今油畫拍賣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劉小東,有最具代表性的裝置和方案藝術家王魯炎,以及剛剛應邀參加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年輕試驗派女藝術家闞萱和曹斐。
特別提醒:本屆美術文獻展在湖北藝術館的展覽將持續(xù)到本月20日結束,其他兩處展場則繼續(xù)展覽。除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收取五元錢的門票外,其他兩處場館均為免費參觀。
關鍵詞:當代藝術
除了人們常見的架上繪畫、雕塑等,本次展覽更多的參展作品是影像作品、裝置藝術(“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等,各占到了展覽的三分之一。
一排看上去很“正常”的自行車,人騎上去踩著踏板,車卻并沒往前走,而是筆直向后退;一排裝著水的盒子,泡著新聞照片,像一間相片沖洗暗房;一間密閉的房間,密封的塑料袋中躺著一個塑料女模特……
這就是當代藝術作品,它可能沒有美感,讓人費解,卻不約而同地在傳達著自己要表達的觀念。“武漢習慣做繪畫、雕塑這種靜態(tài)的展覽,影像作品、裝置藝術的展覽在武漢還不多。武漢,歷來就是一個藝術生產,而非藝術呈現的地方。在過去的20年里,畫作很多,但觀念作品少,所以,我這次也有意識要更多引進這類作品。”中央美院博士、策展人皮力說。相對而言,首屆美術文獻展偏傳統一些,而本屆展覽則更往前進了一步。
著名作家方方在觀看展覽時表示:“我很佩服這些仍然堅守著、創(chuàng)作著的藝術家們,他們運用的先鋒手法雖然可以探討,但這種探索的精神是很可貴的,值得我們作家去學習。”
關鍵詞:回顧
武漢在上個世紀80年代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策源地之一,先后出現的《美術思潮》、《美術文獻》等刊物影響廣泛,后者的編輯團隊更是在2004年策劃了首屆美術文獻提名展,當年,名家與名作云集江城,成為當年武漢的一件文化盛事。
本次展覽提出了一個鮮明的主題:“觀念的形態(tài):1987~2007中國當代藝術的觀念變革”。皮力表示,通過本次展覽,向觀眾展示這二十年間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脈絡。
“經過二十年的發(fā)展,人們開始廣泛討論當代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在逐漸成為社會主流,但這并不是因為人們喜愛藝術,而是出于對商業(yè)的喜愛,同時,一批身價很高的藝術明星也誕生了,這就造成了當代藝術的泡沫。而當代藝術的本質就是批判性。在今天,當中國當代藝術被瘋狂的商業(yè)改造得更加風格化和符號化的時候,重新梳理中國當代藝術的觀念性,展示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前衛(wèi)精神、觀念創(chuàng)造和方法論探索,所具備的不僅是藝術史方面的意義,而且有更多的現實意義。當我們回顧當代藝術20年時,如何來保持當代藝術的敏銳性和觀察力,這是很必要的。”皮力說。
“中國今天的問題可能不是太慢,而是太快,快到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不能慢下來停下來回頭看一看。所以回顧對于我們來說特別需要。”皮力表示,今后的美術文獻展,也會再開辟專門回顧的展覽主題。
關鍵詞:大牌明星
在本屆美術文獻展上,不乏大牌藝術明星的作品。著名藝術家冷軍、劉小東、曾梵志,剛剛應邀參加了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年輕實驗派女藝術家闞萱等人都在美術文獻展的參展藝術家之列。
與第一屆美術文獻展不同的是,本次展覽采取了國際上通行的策展人制度,而此前的工作是由美術文獻的編輯團隊完成的。美術文獻藝術中心執(zhí)行人劉明表示,希望皮力能夠為展覽帶來全新的視角和內涵。
如今,油畫拍賣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劉小東,他的《三峽新移民》畫作在市場價格高達千萬元人民幣。而曾梵志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身價早已超過百萬人民幣,被稱作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藝術界的中流砥柱“五虎將”之一。這次展出的他的一幅油畫新作《無題07-10》頗具有傳奇性,據稱是他一只手拿著兩支畫筆,另一只手拿著茶杯,在心中一邊默想中國水墨畫和書法意境,然后一揮而就的。
而本次展出的王文義的裝置《VISA》,光投保就花了710萬元人民幣,此作在本次來武漢展覽以前,從未在內地展出過。
更被普通老百姓熟悉的賈樟柯,在第13屆馬賽國際紀錄片電影節(jié)上的獲獎影片《公共場所》,也首次來漢亮相。
雖然“大牌”云集,但皮力明確表示,本屆美術文獻展“拒絕商業(yè)”。“美術館、博物館,都是教育機構,應該遠離商業(yè),才能成為學術評價中心”。
關鍵詞:走進藝術館
對于大多數老百姓來說,當代藝術晦澀難懂,特別是影像藝術和裝置藝術,離大眾的生活似乎更遠,更多觀眾參觀一圈后,發(fā)出“看不懂”的感嘆。
對此,皮力很樂觀:“其實公眾的概念也應該區(qū)分開來,對于影像、裝置這些藝術,對于年輕人來說更容易接受,而繪畫則讓老年人更易接受。而且許多展出的新媒體,可以摸、可以碰,讓人們更容易接受、進入。而我們的觀眾群主要定位在大學生,他們才是明天的希望。”
而普通的市民也是受歡迎的,“懂不懂并沒有關系,關鍵是要來看,要先走進藝術館”。
記者注意到,這次展覽更吸引了眾多外國觀眾進來參觀,法國駐漢總領事館的文化專員劉佩華女士表示,能在武漢看到這種大型的當代藝術展,真的很不錯。
皮力表示,希望武漢下一屆的美術文獻展,能更進一步,像上海雙年展等國際大型展覽一樣,變得更加國際化,力邀國際藝術家加入,也希望在國際上獲得更多關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