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經典
回味經典
回味經典
時間:2007-10-08 00:00:00 來源:新快報
資訊
>回味經典
 |
眼前是一個數字化的科技時代,人類此時正在逐漸走向和面臨一個圖像的世界,圖像的直觀性與多義性使其魅力涵蓋了我們生活里的雅與俗這兩個極端。盡管說傳統的架上繪畫也可以歸類到圖像行列中去,但它更多的是從描摹和再現對象等功能上承擔起人們對世界認知的使命。這便是傳統繪畫曾經倍受重視、舉足輕重的原因所在。但隨著社會進步而導致其功能性的移交和衰退以及新世代的崛起、人們審美方式的轉變,這也成了其致命的弱點。大眾化和娛樂化的社會氛圍讓傳統繪畫這種精英式的文化形態慢慢地淡化,落得跟青銅藝術和彩陶藝術一樣被無情地擠出了藝術舞臺的中心。
當然,我并不是要為這種幾乎帶有毀滅性的取代,而在這里尋求什么拯救傳統繪畫方式的靈丹妙藥。被邊緣化,這是一個文化形態在時代的前進步伐中一種必然的常見的現象。這不代表其是落后的,是要被淘汰的,如同地表和地底,無論地殼怎樣運動,作為其中的巖層它們是永遠并存的。缺一不可,無法人為地抽離。
從現代藝術走到當代藝術,一路上數之不盡的流派和主義更迭交錯,其勢頭壓根就沒有停過。今天,什么卡通一代、超平面、影像、數碼……各式各樣的命題更是像煙火般燦爛而頻繁。面臨這樣一個局面,藝術家、批評家、畫商、收藏家、媒體以及公眾,無不感受到一種說不出來的審美疲勞。是好?是壞?也沒法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多樣性和大眾化給藝術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天地,但是在精彩紛呈的背后,一種不穩定性讓人們開始懷念和回味那曾經是如此美麗和如此淳樸的傳統藝術樣式。
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玉鳴軒收藏品匯展交易中心最近精心策劃了《融合·創造——雕塑油畫作品聯展》。展覽中,展出了近代中國油畫藝術創作的先驅關良先生,以及廣東當代名家郭紹綱、邵增虎、李金明、郭潤文、范勃、鄧箭今、林永康、何建成、孫洪敏、區礎堅、楊小彥、陳海等,另外還有冷軍、萬曉笳等一批國內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同時,也展出了廣東數名青年藝術家的優秀作品。盡管,這些作品出自多年齡段的藝術家之手,作品面貌也呈現出不同語言風格,但這些藝術家都承繼和發揚了傳統繪畫的各種表達方式和陳述手法。融合與創造,讓我們領略到一種純粹的、美的藝術,這是一種不可磨滅的生命力。
此時,你不再需要為方力鈞、張曉剛、岳敏君和王廣義這“四大天王”的“玩世”與“不恭”而費心勞神,也不需要為那些雙年展或三年展里的當代話語而莫名其妙。在我們跟前,是關良老先生的《幽山行》,那是一片遙遠的天空,那是一簇內斂的山石,無論是運筆走勢還是顏料鋪設,從西方的后印象派風格到中國傳統水墨氣韻,其畫面語言的形與神都在輕描淡寫過后營造了一種現今都市生活所陌生和渴望的意境。作為現今廣東畫壇最有影響力的一員,范勃展出的《暮》可謂是其“范式”風景的典型。一截孤寂的樹牽引出了背后一幕漠然的風景,帶著神經質的筆觸勾勒出一條條纖瘦扭曲的枝干,罩著整個畫面,后面略顯蒼涼又帶點神秘色彩的山水,這種簡單粗暴將作者所捕捉到現代都市人的疏離感很曖昧地定格在個人的圖式當中。同樣是對具象風景的描繪,在不同的時代背景當中,前者與后者成功地通過各自的畫面語言,解構了不一樣的時代問題,呈現了不一樣的人文情景。
還有郭紹綱的《鳳尾花》、邵增虎的《秋色》和郭潤文的《朱家角》。在他們的畫中,現場寫生、對景抒懷的情感表露無遺。當下,在年輕一代的作品里,“親近自然、深入生活”這樣的寫實主義繪畫的現實感已是難尋蹤影。三人的作品擺脫了蘇派“對景”的刻板“臨寫”手法,在表達上更執著于“意”而非“境”,疊錯的筆觸和疏朗的色塊使得畫面既忠于對象而又超然在外。無論是畫面當中的線條、色彩甚至節奏,還是畫面之外闡釋或象征,能讓觀者所領會到的一切,都被畫者濃縮在某個造型瞬間。這不僅僅是一次單純的視覺安排,沒有半點的隱晦,所有的都是一目了然,就像一曲美妙動人的和弦,我們唯一需要做的是:豎起耳朵,聽。這便是畫者與觀者之間的一個豁口,一種沒有造作和夸大的樸實而親切的途徑。
另外,冷軍、馬略天等人的超寫實主義的作品也是讓人回味不已。在眼下這個“讀圖時代”里,“成像”已經成為了攝影技術囊中之物,架上繪畫頓時成了被廢黜的帝王,昔日的光環亦日益黯淡。如何讓這種寫實的技法在架上延續下去,一直是藝術圈內不斷探究的問題。展出的一批超寫實的作品,則在追求細膩的質感背后出現了一絲玩味般的情感。在一個幾乎被遺棄的命題上,他們也不再一味強調技法的完美和成熟,與西方古典油畫不同,在這些畫面中可以找到更多語言、情感和思想在交融后,所創造和組織出的一個不一樣的有別于其他藝術樣式的冷靜的“圖像世界”。
這樣的作品在玉鳴軒的展廳比比皆是,面臨當下躁動的藝術市場和喧囂的都市生活,眼前的展覽恰好是一次對經典的回歸和回味,對一種曾經的文化形態重新去感受和認知。這是在藝術全民化的大時代里,換一個視角去審視藝術內涵的伸縮、審美趣味的變遷、載體表現的興衰、藝術家的起落沉浮以及藝術圈內的種種此消彼長。孰是孰非,則見仁見智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