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林鋒——《忘記回家的路》 |
![]() |
| 夏天—《大風起兮》 |
![]() |
| 李梅——《玩偶》 |
![]() |
| 張楚翔——攝影《都市物語》 |
![]() |
| 李鏈喜——大讀圖 |
2007年9月28日,“第二屆廣東新青年藝術大展”在廣東美術館隆重開幕。本次展覽是繼2004年成功舉辦“首屆廣東新青年藝術大展”之后的又一次凝聚廣東本土青年藝術創作者的盛大三年展。 本屆展覽征稿信息得到眾多青年藝術家的熱烈響應,投稿近800人次作品近3000件。展覽就像是一次“大閱兵”,比較全面客觀地呈現了廣東青年在當代藝術實踐上的種種狀態,為研究廣東新時期的藝術提供了一份階段性的履歷記錄。近日,本報記者對該展的策展人之一孫曉楓先生進行了專訪。 關懷藝術新生力量 就舉辦如此大規模青年藝術大展的原因,孫曉楓稱,廣東美術館一直以來提倡對藝術新生力量的深度關注。希望通過國家美術館的影響力、輻射力和高度負責的學術精神以及社會擔當的情懷,為藝術新生力量提供各種有利的條件。 同時,調動美術館的策展資源以及和美術館有著良好合作關系的理論家、批評家、美術史家、策展人等,以各種方式和途徑來推介、推廣廣東當代藝術,系統地對這一領域內的第一手資料,進行實時搜索和整理。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以自身的力量來(局部地)改變當代藝術的生存環境,同時也作為一股負責的學術力量來矯正、彌補藝術市場化中的誤區和缺陷,讓新一代的藝術家在市場浪潮中,能夠保持一種相對獨立的思想品格和社會關懷的立場,從而使藝術的自由精神不至于被一種過度的商業口味所遮蔽。 囊括所有當代視覺藝術 孫告訴記者,青年人對新生事物總是特別敏感。青年藝術家更是熱衷于嘗試利用各種媒介進行創作。本屆“新青年”大展的作品種類,幾乎囊括了所有當代視覺藝術的形式范疇。從傳統的架上繪畫、雕塑、版畫,到各種類型的裝置、影像作品,甚至還選入了電子游戲。雖然很多入選的青年藝術家尚處在學院學習階段,他們的部分作品也還顯得不那么成熟,但他們親歷親為的創作熱情,以及其中所體現的當代青年文化視角,一定程度上預示了廣東當代藝術在未來的潛在發展空間。這些具有相對完備的專業背景的青年藝術家,一定能夠對廣東,乃至中國的當代文化藝術做出自己這一代人應有貢獻。 建立開放展示平臺 孫表示,“第二屆廣東新青年藝術大展”將繼續深化首屆大展的理念,為青年藝術家打開一扇交流的窗口,建立一個開放的展示平臺和激勵機制,鼓勵更多有志于投身藝術事業的專業藝術家,甚至普通的藝術愛好者和從業者,積極探索、拓展自己的藝術創作之路。 “廣東新青年藝術大展”籌展小組共征集了700位藝術家的2000余件作品。在初步篩選出的160多位藝術家的作品基礎上,133位藝術家的作品入圍本屆“新青年”藝術大展。同時,大展還特別邀請了包括魏青吉、林藍、楊纓、江衡等在內的14位廣東地區優秀的青年藝術家參展。他們在各自藝術領域,諸如攝影、雕塑、中國畫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使他們作為廣東青年藝術家的杰出代表,加入大展的平臺,與眾多成長中的青年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就藝術創作的各方面問題,進行廣泛多樣的切磋與交流。 對話孫曉楓: “新青年”是一代人的“精神鏡像” 對新藝術無限期許 廣州日報:本屆“廣東新青年藝術大展”已經是第二屆,作為廣東影響力較大的三年展,策劃這樣一個大展的起因是什么? 孫曉楓:2004年,廣東美術館策劃了“首屆廣東新青年藝術大展——開放的姿態”,得到廣東各個地區青年美術家的熱烈響應。之所以要搞這樣一個展覽,我覺得是“新青年藝術”——作為一個命題或者是一種有強烈修辭意識的命名,保持著一種傾向性極強的姿態。 如果把“青年”二字抽取掉,這一詞組變成了“新藝術”,內在保持著對一種原有的藝術形態的分離力量,在“新藝術”的對立面“舊藝術”未有一個確切的范疇描述的時候,“新藝術”便成為一種理想性的,帶有夢幻氣質的概念,帶著期許和對未來藝術發展的無限憧憬。 體現性別意識 廣州日報:“第二屆廣東新青年藝術大展”的主題是什么? 孫曉楓:“新青年藝術大展”擬定為三年一屆。2007年9月~10月舉辦“第二屆廣東新青年藝術大展”,主題為“向前!向前!向前……”本屆展覽目的是提倡一種富有生機的藝術理想,強調以青年人一種敏銳的文化視角切入到當下生活之中,對時代、歷史、文化、藝術在當代的現實狀態做出深刻的思考,通過自身的藝術實踐提出個人的意見并做出相應的選擇。 廣州日報:在展覽主題下面還有一個“男左”、“女右”的子主題,能介紹一下嗎? 孫曉楓:“男左”——這并不是一個立場站位問題,而是一個借口——關于青年藝術中“性別身份”的借口。它根據一種約定俗成(傳統)的組詞習慣,內在意義關于社會等級的描述被全面摒棄。“男左”和“女右”是對等的視角,彼此都具備了“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身份,在內省和觀望的雙重視野中,構成了當代廣東青年藝術的整體形象——一個由“性別身份”、“文化選擇”等話語造成的各種差異性所填充的形象。 新青年 是時代的文化責任人 廣州日報:為什么叫“新青年”藝術大展,與“五四”時期的“新青年”有何關聯? 孫曉楓:“新青年”的潛臺詞之一就是“新理想”、“新文化”、“新生活”,對未來社會存在著一種情感色彩強烈的、嶄新的描述,青年人會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評價社會,通過一種整體與個性化的努力來開辟出更符合自身生存要求的社會空間。“新青年”的藝術必定會成為觀察這一代人實質生存狀態的一個窗口,成為這一代人的“思想底片”、“精神鏡像”,為探討未來社會發展和文化藝術的走向提供一些可以進入邏輯中的“論證材料”。我想并不一定有什么關系,每一代人必將擁有自己的時代,作為“新青年”,我們更需要以一種開放的態度來面對自身所要承擔的文化責任,并全情地投入到實現一代人文化理想的行動之中。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