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顆虔誠的心擁有 收藏《圣經》收藏智慧
用一顆虔誠的心擁有 收藏《圣經》收藏智慧
用一顆虔誠的心擁有 收藏《圣經》收藏智慧
時間:2007-10-07 00:00:00 來源:華夏時報
收藏
>用一顆虔誠的心擁有 收藏《圣經》收藏智慧
 |
《圣經》是世界上最幽邃神奇而富于魅力的書。由于其自身的宗教特質,一直以來多被當做專業性著作審視研究。也有些人把《圣經》當成了一本“很好看”的書,并從中得到了很多樂趣和感悟。
張佳就是這樣一個《圣經》收藏者。
“《圣經》在我眼里僅僅是一本書,一本文學著作,一本很有魔力的書,但和宗教信仰毫無關系。”張佳這樣解釋他所理解的《圣經》。他也僅僅是一個讀者。
并非所有的收藏者都喜歡承認自己的收藏起源于緣分或巧合,但在我看來,他的收藏確實應該算是個巧合。
張佳收藏的第一本《圣經》是教徒中最常見的一種小開本,很便于隨身攜帶。而當時吸引他的并不是小巧精致的書本身,而是擁有它的人精彩華麗的語言和精確縝密的思路。他說能讓一個人擁有如此言談造詣的,除了天生的悟性,口口相傳是很難做到的,唯有神奇的指引者才能辦到。這本《圣經》送給了他,事后才知道這是北京基督教協會的一位韓文翻譯送給他的。
“其實圣經沒有什么收藏價值,即使有多種版本,其中的內容和表達的思想都是一樣的,并沒有不同的參考價值,但我之所以喜歡收藏它們,是希望看到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能得到全世界的認可。”
其實選擇《圣經》作為收藏項目,本沒有太大的經濟價值,正像張佳說的,嚴格意義上《圣經》是沒有版本區別只有譯文不同的版本而已,從翻譯來源講沒有太大的出入,因為《圣經》本身原是一本專業的宗教典籍,所以譯者就必須嚴格遵循原著的一字一句,而絕非一般文學作品。由于《圣經》的特殊性,在市面上是沒有流通的,只有通過教會或教徒之間的交流獲得。那張佳這些不同版本的《圣經》又是怎樣被他收到的呢?
他的大多收藏都他自己到各地旅游時自己去當地教會尋找和托朋友從外地帶回,但也有一部分是他在各地的舊貨市場“淘”來的。而這些“淘”的經歷也幾近平淡無奇,一般在舊貨市場里的《圣經》數量品種本身就很少,所以只要看到自己沒有的,就不必像挑古董一樣斟酌,加上價錢不會太高,當場掏錢拿走,不費過多口舌,而大多時候,舊貨攤的攤主也不會明白這小小的一本書真正的價值。
沒有了經濟升值的價值,又缺少了很多一般收藏過程中的快樂和欣賞把玩的享受,那收藏《圣經》究竟有什么好處呢?
其實在《圣經》收藏者中大概存有這樣一個心思,就是越古老的圣經,就應該越準確傳達了耶穌的話。因此,古版圣經的價值就與出版的時間成正比,越早出版的就越值錢。其實這種說法也存在一定道理,但就著作本身的傳承看,古版和現在版的區別很小,單憑年代來賦予他的收藏價值還是過于膚淺,真正的價值還是它留下的思想和精神。
“現在的圖書市場非常豐富,其中勵志類圖書占有了很大比重,而人們也更愿意去相信古人們經歷了時間歷練留下來的經驗和智慧來指導今天的自己”。身為雜志編輯和圖書策劃,看書自然是必要的,但更多的是要思考人們更需要什么樣的書,人們更需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張佳看《圣經》并沒有讓自己成為其宗教的信仰者,而是去發掘它可以給人們帶來的精神價值。在閱讀了大量的西方宗教和歷史著作后,他發現了《圣經》在從古到今的各個領域所散發的光芒何其耀眼。而其中的很多故事和思想,對我們這些從小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人來說,也是非常有參考甚至指導價值的。他也正將他在閱讀和收藏《圣經》中的感悟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當中。
“收藏的目的是讓《圣經》中的精神和哲理能藏在我們的心里,讓我們更好的去生活”。在張佳看來,收藏只是一種形式,真正收藏的是精神和智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